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未来发展,是城市发展建设成果与水平的整体展现。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建设品质之城,就是要打造靓丽、舒适、文化、和美银川,在品质之城建设中推进城市科学规划、有序更新、放大能级,努力建设一个布局更合理、环境更优美、发展更集约、治理更有效的品质之城,在颜值不断提升中,建设让人赞叹、令人心动的西北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
要把生态理念作为完善城市规划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银川要认真践行“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实施”原则,建设品质之城。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地域地貌深挖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在规划中坚持做到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让城市绿韵和人居环境交相辉映。在建设中,要持续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廊道保护与美丽河湖建设,推动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全方位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养成绿色出行习惯,着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生态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要把有机更新作为壮大城市能级的有力抓手。城市更新是城市的二次开发,要坚持落实以人为本、规范标准、提高品质,要结合发展需要,塑造高品质的城市风貌。一方面,城市有机更新在时间上应该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要做活存量规划,提升存量空间,摒弃大拆大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好保护、保留、改造、拆除、新建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完善公共设施作为增强城市集聚力的核心要件,在空间上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元,加快城市交通、市政管理、现代都市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工业、三产服务、海绵城市等智慧系统建设。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只有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先机”,城市的功能才会更优、内涵才会更丰富、颜值才会更高。银川在城市品质提升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周边资源,植入新业态、发展新经济,加快产城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要把精细管理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主要途径。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精致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效,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在管理方式上,要进一步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主动倾听群众诉求,以此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质效上,要聚焦群众生活中的难点堵点,在城市环卫保洁、市容美化亮化、道路交通保畅等方面建立职能部门和基层街道社区工作联动机制,有效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管理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享、共建共享。要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建强“城市大脑”,让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要把文化内涵作为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努力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打造品质银川,要善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城市文旅地标,把银川记忆转化为文化旅游IP,形成城市的独特标识,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要聚焦文化创新,挖掘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彰显文化底蕴和价值。要最大限度盘活文化资源,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以文化引领带动城市更新背街小巷改造和宜居生活建设。要始终深度挖掘银川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内涵,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嵌入广场、公园、场馆等公共空间,增强百姓对城市文化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坚持尊重历史、呵护记忆,在城市建设中植入文化要素、市井气息、历史回忆,让城市更有品位和温度。要讲好银川故事,增强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把惠及民生作为城市人文关怀的核心承载。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对优美人居环境的追求,让市民骨子里融入设计美、塑造美的意识,自觉创造美、装扮美、分享美,共同构建和美银川。要打造高品质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文情怀,建设大美银川。要充分发挥设计龙头企业集聚银川的优势,聘请一批城市设计大师,深入项目、社区、小区设计美、创造美、引领美。要引导基层干部和市民懂美、爱美,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城市的“设计师”,共建共享美丽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要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精心布局城市业态,持续强功能、提品质、增内涵,让“塞上湖城,大美银川”的品牌更加靓丽,让品质之城给人民群众带来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
(作者单位:银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马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