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8日,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此次活动由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和襄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宁夏大学丝路宁夏文创艺术实践工坊凭借卓越表现,荣获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更多人领略了这个主要由该校师生组成的文创团队的风采。
融合与创新的团队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苗雅婻是这次展演的负责人,她表示,丝路宁夏文创艺术实践工坊是该校积极整合校内外师生力量,通过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扶持培育出的对接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平台。该工坊以宁夏大学丝路宁夏文创团队为依托,在新文科背景下,由指导教师带领,致力于挖掘宁夏及周边地区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开展文化创意研发。
“自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共参与了10余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金奖1项、二等奖1项、铜奖3项,区级金奖11项、银奖5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15项。”苗雅婻介绍道。其中,2021年的“丝路宁夏文创——中国西部文旅融合发展的领跑者”在第七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荣获金奖,实现了宁夏高校在该项赛事上零的突破。
提及那次比赛,苗雅婻记忆犹新。当时,她设计的胡旋舞八音盒备受瞩目,如今已成为众多文物单位的文创爆款。苗雅婻认为,想设计出一款优秀的文创产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相关文化,其次要运用精湛的美术功底将其精华展现出来,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民族历史学院负责提供历史文化方面的支持,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美术学院则负责作品的艺术设计,提高文创产品的艺术价值。
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作品
多年来,工坊聚焦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中文化创意产业的短板,深入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银川文旅集团等文旅企业和文博单位,从各自专业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以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为导向,研发出30多个系列400余种文创产品,获得设计专利110余项,成功打造了“丝路宁夏”“丝路黄河”等文旅品牌。
苗雅婻介绍,贺兰山岩画是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珍贵艺术瑰宝,也是宁夏黄河文化的杰出代表。丝路宁夏文创艺术实践工坊的丝路宁夏文创岩画系列,以贺兰山岩画中的狩猎、游牧、舞蹈等场景以及牛、马、羊、鹿、虎等动物形象和各式人面像为创作素材,采用点、线、面和色彩碰撞的艺术形式,设计出了珐琅徽章等文创产品,生动展现了远古先民在宁夏平原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020年,宁夏彭阳姚河源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工坊为其设计了姚河源骨气项链、虎头帽等文创产品,成为西夏陵等文旅单位的销售爆款。苗雅婻表示,通过文创设计让文物活起来,让古代文化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传承和弘扬灿烂的黄河文化,是工坊成员的共同心愿。
继续前行的融合之路
文创产品推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宁夏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地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工坊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不仅在宁夏本土,连甘肃、内蒙古、新疆、西安等周边省区市,也都有了工坊成员的身影。为了给各省区市的文物单位设计文创产品,成员们一方面潜心学习当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多方走访调查,推出的文创产品深受欢迎。
“下一步,我们希望能以宁夏为中心,不断加强和周边省区的交流,争取辐射到整个西北,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西北的历史文化。”苗雅婻说,“工坊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传承丝路文化,创新创意生活’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