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剁荞面

盐池人的乡愁味道

2024年07月17日  吴璇

每一种美食都带有地方特色印记和独有的人文情怀,蕴含着一个地方的历史痕迹和自然禀赋。

剁荞面,不仅是一种盐池人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在吃的面食,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每一个在外工作生活的盐池人来说,有剁荞面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

位于金凤区正源北街宜居巷的汇真楼盐池家常菜,坊间传说,这家的剁荞面味道好,是地地道道的盐池风味。

面条爽滑筋道

说起荞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饸饹面,但鲜有人知道剁荞面。剁荞面口感爽滑筋道,配上臊子汤,吃完一碗面,喝下一碗汤,出一身热汗,满口生香。

剁荞面的筋道,得益于一个“剁”字。汇真楼店主惠兴虎说,剁荞面所用的刀非常特殊,长约45厘米,宽约8厘米,刀背两端各有一个木头把手,做剁荞面时,掌厨的人会用两只手握着刀的两边,用力剁向擀好的荞面,剁得细细密密,直到变成一条又一条外表光滑的细长条。面条下锅,三番两滚、点水搅拌,不大工夫,剁荞面便会被捞入调好的汤中,成就一碗舌尖上的美味。“剁面时,每一条面都要粗细均匀,剁得越细,越均匀,就说明这个厨子的手艺就越好。”惠兴虎说。

剁荞面吃法多样,干拌爽口开胃,汤食亦有不同滋味。汤食的剁荞面中,又以羊肉臊子剁荞面和酸汤剁荞面最受欢迎。添加腌韭菜的酸汤剁荞面,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刺激,但若是习惯了,就会喜欢上那种略带侵略性的味道。酸爽的腌韭菜配上筋道的剁荞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吃下一大碗。

承载乡愁和情怀

剁荞面好吃也好做,是盐池一带家家都会做的家常美食。

取荞面加水搅成面絮,加入适量白面后,揉成松软的面团。静置片刻后,将面团擀成20厘米宽的长条,再用专用刀一刀一刀剁下去,下入开水中煮熟即可。

如果只看上面一段说明,剁荞面做法似乎很简单,实则不然。在惠兴虎看来,剁荞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荞面的完美状态,“荞面对温度要求特别高,室温太高容易坨,太低了又容易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

也正因如此,在他的餐厅里,一定是现点现做,客人点了面后,才开始和面、下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面口感最好。”他说。

当然,如果用机器去和面、压面,效率会高很多,但在惠兴虎看来,这就失去了剁荞面的灵魂,只有用手揉出来,用擀面杖擀出来,用刀剁出来的,才是最地道的。

“剁荞面中,剁面是细活,是纯手工操作,最锻炼主妇的刀工,也最考验其耐心。”宁夏著名作家闵生裕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盐池的剁荞面里,承载着太多的乡愁和情怀,作为盐池人的闵生裕,在自己的文章中直言“就馋那碗荞面”。荞面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闵生裕写道,盐池是中国荞麦之乡,这里常年干旱,主粮捉不住苗时,农民便打个时间差,种点荞麦之类的杂粮,补偿旱年的收成。他小时候,荞面是粗粮,远不及白面金贵,二斤荞面才能换一斤白面,家里的白面只用来招待客人,自家人只能吃荞面;学校让交白面,家贫的学生只能拿荞面充数。多年以后,荞面身价飙升,一斤荞面能换二三斤白面,人们逐渐认识到荞面的好,对于剁荞面技术好的人,更是赞不绝口,据说剁面技术,已经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

找到家的味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盐池人,惠兴虎和他的餐馆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起这个故事,他就忍不住感慨:“母亲用荞面将我们养大,现在在外面打拼,遇到困难后,还是要靠家乡的荞面来‘养活’自己,‘养活’这么一群人。”

2020年前,惠兴虎是一个做工程项目的小老板,带领十几个盐池老乡在银川以承包工程为生。疫情发生后,惠兴虎的生意受到很大冲击,工程项目做不下去,眼看着和他一起打拼的老乡们又要面临失业,他把大家叫过来一合计,开了现在的汇真楼。“我的职工都是盐池人,自小耳濡目染,有的人善于和面,有的人剁面剁得精细,有的人做汤有一手,可以说个个身怀绝技。”惠兴虎说。

作了决定后,他带领老乡们把这家店开了起来,并且很快闯出了名头。现在一说到吃盐池菜,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这里,不知不觉中,这里成为在银盐池人的一个小据点。

所有食客中,最让惠兴虎触动的,是一名常年在南方工作的盐池人,因故到银川办事,被朋友请来吃剁荞面,却在这里遇到了几十年没见的儿时好友,看着两人在餐厅里相遇,认出对方并紧紧拥抱,惠兴虎感慨良多。他说:“我越来越觉得这个餐厅就像一个小家,让众多盐池人在这里相聚。我会努力将这家店开下去,让更多盐池老乡能在这里找到家的味道,也把我们盐池的风味推广出去。”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