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创新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环境,银川——

人才生态加速优化“智力引擎”动能十足

2024年08月24日  李阳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建设“银川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城”,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最大限度创新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环境,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0万人,并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我最终决定留在银川,银川市的人才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这话的是来自内蒙古、已在银川工作大半年的博士张艺。

张艺介绍,2023年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对于留在哪个城市,她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她而言,她比较看重入职后的职称评定这件事。她曾经到一些区外的高校应聘,但是谈及职称评定等问题,对方往往含糊其词。然而,一次她在银川市民大厅“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窗口办理人事档案寄存时,工作人员看到她的资料后,主动且细致地向她介绍了银川市以及自治区的人才政策。就是这次介绍,让她了解到银川的人才政策中明确提出博士工作满一年通过考核后可以评定副高职称。这一政策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决定在银川找工作。

“后来经过多次咨询,我觉得银川市人才政策制定得非常好,它是在自治区人才政策之外作了有效补充,在资金、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了人才非常优厚的政策。”张艺告诉记者,今年她又通过“绿色通道”被认定为银川市全职引进的D类高精尖缺人才,而这也坚定了她发挥自身优势,用实际工作回报这座城市的信念。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高标准制定印发《银川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先后出台“银川人才兴市30条”、“双轨制”人才评价、人才专项事业编、高精尖缺人才服务指南、“住房保障6条”等特色政策机制,在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打好政策“组合拳”,切实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去年,我市立足发展目标和区位优势,高位启动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到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两年翻番,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环境

“来银川一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银川对于人才的珍视,让我前进的动力更足。”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艺说。

黑龙江小伙赵艺与银川结缘源自大二时的一次旅游,当时塞上湖城的美丽景色、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以及银川人的热情好客,都颠覆了赵艺此前对西北城市的刻板印象。这份好感促使赵艺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中多次和同学结伴到银川游玩。2023年大学毕业时,赵艺从网上看到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对企业资质的认可,再加上对银川的良好印象,最终赵艺选择了来银就业。

“银川的人才政策宣传做得特别好,无论是在抖音、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还是政府办事窗口、人才活动现场,甚至是企业活动上都有关于人才政策的宣传,我也是银川市人才政策的受益者。”赵艺告诉记者,今年他申请到了银川市青年大学生住房保障补贴,每月可享受800元补贴,房租每月1000元,住房保障补贴大大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而且这项补贴将持续两年时间。赵艺觉得,银川市的人才政策不仅仅减轻了他生活上的负担,更给予了他努力进取的动力,未来他将努力向同事中的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看齐,努力干好每一项工作。

正如赵艺所感受到的,近年来,我市不断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了从高精尖缺人才到青年大学生全覆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聚焦解决大学生来银“第一站”的住房问题,打造了4个免费“拎包入住”、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青年人才驿站(公寓),为1000多名青年人才解决周转性住房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人才公寓(驿站)6000多套。此外,我市还在银川市民大厅专门设立“十万大学生留银川”“高精尖缺人才”等服务窗口,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去年以来累计服务近3万人次;投入近500万元为10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发放“一册一卡”,提供机场贵宾等15项优待保障,1000多人次享受相关服务。

为人才翱翔送东风

虽然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了,但是提起7月底在银川举办的发展大健康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产学研对接活动,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昊依然难掩激动。此次活动聚集了多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的李昊,通过聆听业内大咖们的主旨演讲收获颇丰。“银川市注重技术学术人才培养,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给予了我全面的关注和呵护。不仅为我们公司在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提供政策支持,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的培养经费也可以帮助我申请专利。银川的人才政策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温暖以及作为人才的荣耀。”李昊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高精尖缺人才引领、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累计选拔培养731名高精尖缺人才、22名科技领军人才、49个科技创新团队和112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加快建设葡萄酒、牛奶产业、工业互联网等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助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银川产区专家服务站等平台落地,实现了国内首次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等技术突破。我市还实施136个“人才小高地”和145个“导师帮带”项目,先后引进“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团等一批专家团队,搭建了“智能铸造人才小高地”等特色平台载体。

“我们获得了500万元的‘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这将有效缓解我们在新产品研发和项目转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问题。”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我市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公司+银行”的财金协同创新机制和“增信+风险分担”的债权融资机制,创新设立了总额2000万元的“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以市场化手段为其提供金融支持,已为6家人才领办的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记者手记

“用心”才是最好的留才手段

世间万事,最怕“用心”二字,留才这件事也不例外。人才虽是个含义宽泛的统称,但具化后,却是一个个拥有不同职业期望、发展需求和个人偏好的鲜活个体。想要留住人才,“用心”必不可缺。

在此次采访中,“用心”“贴心”也是被采访者提到最多的词语。原本只是去办理人事档案寄存的张艺,没想到窗口工作人员翻阅资料的时候会注意到她的情况,并主动为她讲解银川市的人才政策,还在她不了解自治区与银川相关政策的区别时耐心地为她讲解。正是窗口工作人员的用心之举,为银川留住了一位优秀人才。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资金紧缺是个头疼的问题,获得广泛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内在需求,而银川推出的诸如“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认定银川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为高精尖缺人才等举措,正是回应优秀企业家人才的用心之举。

一条用心制定的人才政策、一次用心的人才服务,或许将是许多人才与这座城市结缘的起点,并成为他们收获尊重和归属感的铭心印记。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李阳阳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