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阅海湖:碧波里的历史往事

2024年09月13日  李振文

碧波美景。 本报记者 李靖 摄

俯瞰阅海湖。本报记者 李靖 摄

近日,以“旭日航班 星辰之旅”为主题的阅海湖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航线正式通航,市民登上“贺兰山号”和“阅海号”画舫,欣赏湖景和周边美景,体验船游湖城的美妙之旅。

深受银川人钟爱的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于2006年正式建成,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湿地。这处在湖城银川可谓最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有着怎样的身世渊源,一路走来又经历过哪些变迁,本辑“塞上湖城,大美银川”,让我们对此细细探究。

长五十里的“千金大陂”

阅海湿地位于银川市金凤区西北部,南北长10公里,东西平均宽1.3公里,与典农河贯通。湿地总面积1.23万亩,其中湖泊水域面积1.17万亩,最大水深3米,平均水深1.5米。阅海湿地水域广阔,自然风景秀丽,由湖泊、沼泽、鱼塘等组成,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银川市的水源涵养地以及西部生态屏障。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阅海湿地的名称和规模,正式形成是在本世纪初。而要追溯这处湿地的过往,却可远溯至唐代。我区文史专家鲁人勇考证,在唐代,今银川地区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名叫千金陂,又称千金大陂。《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记载:“黄河……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

鲁人勇先生考证,据《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千金陂宽十里,长五十里,如此大的规则长方湖泊,其形成只有一种可能——系黄河故道遗迹。若按里程推算,这处大湖,南起今永宁县望洪镇靖益村,北止金凤区丰登镇一带。这一带在后世仍有众多湖泊或断或连,俗称七十二连湖,其实就是千金陂历代耗减所形成。而今天的阅海湖等湖泊,便是千金陂的余存。

西湖、池子湖、金陵湖

在清代,今日阅海所在为丰登堡地域。清《乾隆宁夏府志》对这片区域内的湖泊这样记述:“陈家湖、西湖、锅底湖、新生湖、金凌湖、路家湖、池子湖,皆在丰登堡。”这其中的湖泊,与今天的阅海有着深刻的渊源。

1936年的《宁夏省水利专刊》,附有《宁夏省渠流一览图》(1935年绘制)及《夏朔两县各渠退水沟道形势图》(1936年绘制)。在这两幅地图中,可以找到一些与上述《乾隆宁夏府志》中所记载湖泊相关的名称。

上世纪30年代,在宁夏省城(今银川俗称“老城”区域)西北,有一片连绵浩大的水域。1935年《宁夏省渠流一览图》中,将之标注为“西湖”,面积达18万亩。其南端通过沟道与另一较小湖泊相连——亦标注为“西湖”。同样的水域,1936年绘制的《夏朔两县各渠退水沟道形势图》中,这一大一小的湖泊,被分别标注为“池子湖”和“金陵湖”。

两图对比,不难发现,地图中的“西湖”与“池子湖”是一湖两名,而上述1935年地图中西湖南侧同名标注的较小湖泊,也就是1936年地图中的金陵湖。此金陵湖,很可能也便是《乾隆宁夏府志》中所称的“金凌湖”。

地名变化,自有诸多原委。但从地理位置上判断,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阅海湖便是由当年池子湖(即西湖,俗称“大西湖”)、金陵湖演变而来,只不过水域规模已远不似当年。其中,池子湖(西湖)包含今阅海湖的大部分水域,而金陵湖即今日已属阅海湖的小西湖(俗称),也即今银川悦海宾馆一带的水域。

时光悠悠 湖泊变迁

说起池子湖(大西湖)与金陵湖,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介绍,池子湖和金陵湖是连通着的,看上去形似中国古代的“曲辕犁”。“犁辕”前端是现在悦海宾馆一带的金陵湖,“犁铧”在唐徕渠以西今阅海万家一带。

郑济洧先生作过考证,明朝时期,在这片水域周围,曾经建有三个堡子。分别为杨显堡(西南)、丰盈堡(正西)、雷福堡(东北),雷福堡后来改名丰登堡,这也是如今丰登镇得名的由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周围的堡子逐渐消失,但这片广阔的土地,却一直水草丰茂。

与其他自然湖泊一样,阅海湖前身的这片巨大水域,在时光的更迭中也不断经历着盛减与盈亏。

比如,从历史记载中宽十里、长五十里的千金大陂,演变到后世的“七十二连湖”。还比如,若将1935年《宁夏省渠流一览图》中的西湖(池子湖),与时隔一年后绘制的《夏朔两县各渠退水沟道形势图》对比,可以发现其水域面积发生了一些变化。鲁人勇先生作过考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1936年,当时政府曾动员军工修建西大沟,将部分湖水排入黄河。

本报记者 李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