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银川市文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作品创作经验交流分享会,邀请作家阿尔、王兴国、冶进海分别围绕各自的作品分享创作经验。三位作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互动,引领银川市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不断推出精品。
根植宁夏,追求诗与远方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阿尔继2012年的《银川史记》之后,于2023年推出的又一诗集。11年间,阿尔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与执着从未减退,笔耕不辍,创作了上千首诗篇及数十万字的散文随笔,这部新书集结了精心挑选的200多首诗歌,有力证明了他的“文学在场”。
阿尔表示,他的创作始终根植于宁夏这片热土,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历史人文,注重在现场写作。诗集的名字来源于西北民歌“花儿”的调式,其中“山”与贺兰山紧密相关,“平川”则广泛涵盖了宁夏平原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宁夏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风貌。作者通过诗歌,生动展现了宁夏的大地风光、城市景象、风俗人情,以及人们在此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点滴。
在阿尔看来,银川既是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诗歌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应深入挖掘具有精神内涵的在场生活,抒发真挚情感。‘诗与远方’的概念其实是人们对所热爱事物的一种执着追求。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场的‘诗与远方’,探求一种有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慢下来的美好,交通的便捷和手机的普及让我们错过了真实风景的醉人和山川河流的奥秘,它们需要被发现、被体悟、被用文字记录。阿尔因此呼吁,要保持探索的热情,不断挖掘、探寻生活中蕴含的精神本质和高度。
聚焦农民工,为时代而歌
作家王兴国是贺兰县作协常务副主席,此次分享的新书《王村和他的兄弟们》是其第二部长篇小说,聚焦农民工群体的命运。主人公王村及马兴、董青等兄弟们各自背负家庭的期待,在外务工挣钱。他们的生活串联起小说的脉络,揭示了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坚韧与追求。
王兴国介绍,这部作品的写作灵感来源于他深入农村生活的体验,“我熟悉小人物的愿望与期许,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我想记录生活,为百姓说话,为时代而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王泾河、哈闰平等民间文学爱好者,虽然生活清苦,但始终不懈追求梦想,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分高低贵贱,人人都有。”王兴国说。
小说的初稿于2020年完成,王兴国精益求精,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思维及价值观的转变,尤其是主人公王村的变化,充分展现了生活对人的塑造与影响。最终,王村选择将施展自身价值的舞台放在家乡,希望带动全村致富,让家园变得更美。王兴国认为,这部小说揭示了农民工群体的命运,更展现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内核。
展现文化特点,致力文化传承
冶进海说,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桥梁,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虽然面临挑战,但价值愈发凸显。优质、经典的文学作品是高端精神营养品,能够激起人们的情绪,传递美好的感情,展现时代发展中的个体命运和人性光辉。
冶进海在小说中描绘地域风光、民族文化和时代变迁,始终致力于展现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例如,在《北京亲戚》中展现银川美景,在《月光下的兔子》和《城郊院子》中探讨人类美好情感及科技对文化的冲击,在《天高地不远》中通过不同民族小孩的交流展现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这些作品都是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尝试,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但也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探索。”
冶进海回忆,在写作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文学创作的艰辛与卓越。“它要求我投身于生活的洪流中用心观察,我也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体悟、艺术表现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他打算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力求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冶进海认为,文学创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只要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勇于攀登文艺高峰,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自己满意、人民满意、时代满意的作品。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