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生产制造车间。
威力传动减速器项目生产车间。
银川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
天通蓝宝石晶体生产车间。
奋勇争先,“新”潮澎湃。锁定“新质生产力”,奋力奔跑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经开区”),正在做一道关键的“必答题”。
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银川经开区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4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4%。
立足产业升级 点燃新引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银川经开区始终在培优扶强特色优势产业上持续用力,大力推进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3个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现代物流2个新兴业态的“3+2”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单晶硅棒和全球最大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90%,5家企业获批区市两级“链主”企业,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和集群化发展格局。特别是把算力产业作为新的发力点和增长极,成功招引了中国电信宁夏公司算力小镇、中国移动银川智算中心、天云智算公司光电一体化绿色安全新型算力中心、中电算力银川智算中心、中创普惠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形成算力规模约6万P。
截至目前,新材料形成了3个产业集群:光伏材料形成拉晶—切片—电池及坩埚、碳碳、串焊、支架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工业蓝宝石材料形成长晶—掏棒—切片—研磨—抛光及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条;半导体材料形成拉晶—截断—切片—研磨—抛光—大尺寸晶圆以及硅部件、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碳化硅衬底材料的产业链条。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铸造、数控机床、零部件制造等,建成了以大型铸钢件、高端精密轴承、工业机器人、大型专业设备等产品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健康产业立足挖掘宁夏农产品优势资源,形成了枸杞深加工、乳制品、葡萄酒、医药健康等优势板块。算力产业围绕半导体及芯片、算力底层供给、算力租赁及相关服务、通用及行业大模型、算力赋能等五大算力细分领域,基本贯通了算力产业链路。
聚焦创新引领 壮大新动能
如何让园区的这些“千斤顶”“压舱石”再提质、再升级,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谋定快动。银川经开区紧扣转型升级,狠抓产业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一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了园区企业的“含金量”和“含新量”。
作为全区科技型企业重点聚集区和科技研发的重要策源地,银川经开区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着力破解企业技术攻关难题,积极推动大量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扎根银川以来,隆基宁光力争打造北方最大的智能仪表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具备精细管理、敏捷制造、柔性生产等特质的数字化工厂,采用“互联网+”技术,实时调度370多台智能生产装备,实现生产现场可视化、质量全程可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可监测,大幅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创新力量都为企业新一年扬帆起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银川经开区始终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培育领军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鼓励发明创造、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大中小融通、用好“揭榜挂帅”机制,全力支持六盘山实验室和贺兰山实验室建设,加强与西安交大等高校战略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占全区22%)、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各类创新平台170个。园区80%以上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R&D经费投入由2020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产值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厚植绿的底色 激发绿色动能
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聚焦“双碳”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创建绿色工厂,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共享集团率先探索“3D打印、机器人等创新技术+绿色智能工厂”的铸造转型升级之路,建成了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成形智能工厂,作业环境实现了无吊车、无模具、无重体力劳动;中环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打造了自主协同、高效运转的“黑灯”工厂,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坚持“双碳”目标引领,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厚植高质量发展绿的底色。
此外,该项目在设计阶段即按照国际绿色建筑体系标准来设计,建设过程中秉持绿色理念,最大限度挤出节能减排空间。通过屋顶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和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构筑起一个全新的绿色工厂,未来可在整个厂区实现“碳中和”。
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统筹引导企业向“新”发展、向“绿”转型,坚决杜绝“两高”项目入园,成功创建和争取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园区、自治区节水型园区、自治区绿电园区试点,累计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2家,2023年绿电消纳比例达28%;园区能耗水平为0.94吨标准煤/万元,约为银川市的一半、全区的1/7;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4.9立方米,约为全区的2/3、全市的1/2;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竞速未来产业 发力新赛道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燃料”。
银川经开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依托强大的承载能力、低廉的硬件成本、丰富的要素资源、优越的基础条件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聚集了一大批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绿色智算为核心业态的数字经济企业。
在银川经开区算力小镇同泰怡信息技术(宁夏)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高端人工智能服务器正在加紧生产。这家企业2023年7月入驻,总投资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20万台人工智能服务器,年销售额达200亿元。
“千兆城市”首府银川聚焦“智算”“智能”“智产”三大领域,踏云而起。银川经开区也拔节起势布新局,加速打造算力生产制造和大数据应用产业核心、创新核心。聚焦规划引领、政策赋能、链式布局,近年来,银川经开区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吸引了大批数字创新企业“择良木而栖”。随着天云智算(宁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普惠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宁夏电信通信有限公司等企业接连签约落地银川经开区算力小镇,园区新质生产力的“底座”进一步筑牢。
这座将“愿景”变为“实景”,规划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算力小镇,已建成标准厂房19栋,将聚焦服务器制造、智算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环节领域,打造西部一流的算力产业创新区、功能辐射区。不仅如此,依托银川数字经济产业园,还将打造AI+绿色产业园区“超-智-云-边”的梯次化先进算力集群,全力塑造AI+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增长新动能。
“点、线、面、体”全面拓展,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增强的发展新局面逐渐形成。银川经开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底气更足,动能更强。
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银川经开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眼下,银川经开区正紧盯园区发展环境、企业发展需求,将政策红利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引凤必先筑巢”的思路,谋划实施一批必须要干、早晚得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全面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新征程上,新活力奔涌、新引擎发力、新格局重塑,银川经开区正以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更加强劲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闫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