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枸杞夹心糖到家喻户晓的饮和豆腐、饮和豆浆,再到枸杞果糕系列休闲食品,企业家赵成章在银川创业已有32年,打造出许多银川人记忆中的爆款食品。如今,赵成章创立的宁夏饮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已是宁夏中小企业50强,“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创业技术指导员下海创业
赵成章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宁夏商业食品检测所。“当时我们给别人提供技术服务,比如为想创业开酱油厂的人,从厂子策划、工艺制定到生产指导提供一整套方案,然后收取技术服务费。”
到了1992年,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鼓励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银川市积极响应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走向市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赵成章和单位的几名大学生一起下海创业,成立了宁夏曼苏尔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属于自己的产品。
在晶莹剔透的糖果里夹一颗鲜红的枸杞,是他们打造的第一款产品:枸杞夹心糖。因为产品新颖味道好,便风靡一时。“那时候一到旅游季,银川各商场的糖果柜台,基本上卖的都是枸杞夹心糖,消费者非常喜欢。”赵成章回忆道。到了2000年,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各类休闲食品琳琅满目,糖果的需求量逐步降低。赵成章和合伙人调研银川市场,发现在豆制品行业内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当时的豆制品大部分由家庭小作坊生产,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因此,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做豆制品,还要把它做成银川豆制品的标杆!”
当年,赵成章和朋友都不会做豆腐,他们邀请银川做豆制品的老师傅进行技术指导,并成立宁夏饮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便决定走现场制售、连锁发展的路子,在银川市主要的集贸市场和大型商超开设饮和豆腐连锁店,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做豆腐、卖豆腐。“我们的第一家店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加工车间的围挡是玻璃,顾客可以看到豆腐生产的整个过程,泡豆子、磨浆、烧开、过滤、点浆、压榨,每一步都是透明的。”这种豆腐售卖模式对银川人来说是新奇的,排队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当时限购,一人只能买两斤,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大家都等不及豆腐沉淀好,一袋子豆腐提回去能渗出小半袋子浆水,因为品质好,老百姓特别喜欢,都说吃出小时候的豆腐味了。”赵成章说。
打造“放心食品” 成功开拓市场
做豆腐的家庭小作坊经营成本低,价格有优势,饮和豆腐如何突围?银川市政府的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成为契机。2001年,银川市实施了“放心食品”工程,宁夏饮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因产品品质过硬,被授牌成为“放心豆制品”生产企业。“这个荣誉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责任。我们把豆制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条件全面升级,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要求达标生产。这块牌子也为我们开拓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为学校、机关单位食堂供货时,拿出这块政府授予的金字招牌,大家都非常认可。”赵成章回忆道。
2008年,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资金需求更大了,但因为没有固定资产,向银行贷款很难,这也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在艰难时刻,曾经的银川市劳动就业局协调宁夏饮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与另外两家中小企业互保联保,成功获得银行贷款,授信金额高达200万元。“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下就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赵成章回忆,后来,企业在发展中还享受过相关风险补偿贷款,这些都是政府给创业者实实在在的扶持。
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如今,宁夏饮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食品生产公司,拥有7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全封闭成品分装车间,有口皆碑的“饮和”牌豆制品年产2500吨,枸杞果糕类休闲食品和宁夏枸杞、红枣、沙枣等特色分装食品也远销区外。赵成章诚恳地感谢道:“对于创业者,银川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扶持。”
因为自己的创业经历,赵成章也始终关注就业创业政策的变化。如今,大学生等创业群体只要符合条件,个人最高可申请额度为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入乡农民工,政府还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此外还有相关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免费创业指导,全力扶持创业者健康发展。
友好的营商土壤让赵成章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优质人才愿意到银川就业安家,为企业求才搭建了良好的渠道。新鲜血液注入为企业带来了无限活力和创意,在年轻人的启发下,最近赵成章有一个想法,要把曾经红极一时的饮和鲜豆浆重新包装推入市场。赵成章笑着说:“当年在银川,我们的饮和豆制品家喻户晓。小袋装的鲜豆浆是爆款产品,在位于购物中心的连锁店,每天下午4时30分左右开始上货,两节不锈钢柜台大约上货500公斤,堆得像小山一样,大概2小时就卖完了。”他想再次唤醒银川人对老味道的记忆。
本报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