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具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与宁夏引黄古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水利爱好者的关注,而要想深入了解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发展历程,宁夏水利博物馆绝对不可错过。
探寻宁夏水利源头
来到宁夏水利博物馆“千秋流韵”展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宁夏水利事业发展的源头。从秦汉时期的秦渠、汉渠,到北魏刁雍新开的艾山渠,再到西夏国主李元昊下令修建的昊王渠,每一条古老的渠道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先人的智慧。看着眼前的汉代五角形陶质水管、宋代灰陶水管等文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千年来宁夏人民与黄河水从不懈抗争到和谐共生的历程。
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黄河之滨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辉煌的文明印记。
秦灭六国后,开始筑坝引水灌田。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内迁移民,与当地人民一起屯垦挖渠,大量荒地变成了良田,使得宁夏地区发展成为当时黄河上游最大的灌区之一。若想深入探寻这一时期的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详细地了解“蒙恬开疆”和“汉武实边”这两个板块,前者拉开了河套灌区开渠引黄河水灌溉的序幕,后者则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我们所熟知的秦渠、汉渠,唐徕渠,就是在秦汉时期修建的,一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间来到隋唐时期,经历了南北朝的战乱,水利工程百废待兴。而稳定的政局和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为水利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水利建设步入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唐渠流玉”板块是最值得了解的。经过隋朝初期二十多年的疏浚整治,拓展灌溉有了足够的基础。唐太宗“灵州会盟”后,灵州大地边防稳定、民族相融,各地积极筑堤引水、垦荒造田,使得卫宁大地成为新的灌区,灌溉面积超过一百万亩,成就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也是在这一时期,宁夏南部山区劳动人民经过与干旱长期做斗争,创造了建窖蓄水技术,并开始兴建水窖,蓄积雨水供人畜饮用。
新中国水利建设壮丽篇章
“盛世伟业”展厅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宁夏水利建设的壮丽篇章。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记录着宁夏水利人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历程,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探索治水新思路,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改造灌区、兴修水利,构建了灌溉、排水、防洪、水保等水利工程体系,实现了农业水利向工业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多元化发展。
1958年,全国各路水电建设大军来到宁夏,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拦河筑坝,兴建了黄河上的第二座拦河大坝。2000年,标志性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彻底改变了宁夏传统的引水方式。
展厅内还有许多具有人文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老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1958年以前青铜峡峡口的景象,直观感受到青铜峡水利枢纽开工典礼时人们心中的期盼,甚至还能看到当年的浙江知青参与工程建设的场景。
开创综合治水新局面
在随后的“水载未来”展厅里,可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宁夏水利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开创了综合治水新局面。北部引黄灌区深入实施节水改造;中部干旱带以扬水工程为基础,调水上高原,实现了“水往高处流”;南部山区则努力推进保水开源,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灌溉和人民群众用水需求。
展厅里陈列了很多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仪器和工具,如上世纪70年代的土壤水分直读仪、机动水泵、601水面蒸发器测针,以及上世纪50年代的LS-68流速仪等工具,这些都见证了当年水文勘测工作的艰辛。
这里还有很多老照片,可以看到当年西吉县山区群众远途挑水和建设蓄水池的场景,看到宁夏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了解在全区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0处、累计解决和改善335.8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让273万群众吃上自来水的农村人饮工程。
最后,遍布展馆的水利人物雕像,让人们认识了那些为宁夏水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辈。他们中,有被誉为“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的蒙恬,有兴建艾山渠、恢复古高渠、首创黄河上游水运先河、为开发宁夏作出杰出贡献的刁雍;有在任期间领导军民开凿贺兰山渠,扩大屯田,引水浇灌大石滩,改沙漠为良田的王珣;还有在宁夏开惠农渠、昌润渠,并整修唐渠、汉延渠、大庆渠,在宁夏水利发展史上功勋卓著的通智。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者。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