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浇筑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为城市发展打开新局面

2024年10月19日  本报评论员

在奋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银川签约包括智慧农业、空天一体化、智慧文旅大模型在内的48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204.9亿元,为我市加快落实自治区“双城”驱动战略,聚力打造“算力之都”、打好“百日攻坚战”添上了重重一笔。

以算力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以人工智能为平台的智慧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算力产业,也成为银川打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算法大模型是数字经济的“发动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动能。在算力领域,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位居世界前列。在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上,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推动正在逐渐展开,并将完善多元配置机制,面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智算中心,完善互联互通机制,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拥抱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强算力中心建设,推动东数西算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赛道。

如今在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加持下,二进制数据已经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布局算力产业,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以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地方政府、金融资本、知识产权为主体的算力产品,对于城市深耕数字经济、创造绿色GDP、拓宽经济发展路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银川依托城市自然禀赋和国家政策,聚力打造“算力之都”,打开城市发展新局面的原因。

银川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迎接算力需求巨大的未来,银川具有足够的基础承接未来产业。这包括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能源和适宜投资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业界公认的优势。银川紧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从算力和大模型入手,不断放大这些优势条件,整合内外资源,为企业持续搭建平台,这是进一步优化银川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硬实力的正确选择。前不久刚刚出台的“算力十条”,正是银川拿出的最有诚意的政策大礼包。相信在银川人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走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路,并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激发更多发展活力。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算力需求与日俱增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聚力打造“算力之都”,探索出一系列符合银川实际、提升银川发展水平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经验。将银川优质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数字经济的价值,服务于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