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永宁县李俊镇许桥中心村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让群众在红白事里“轻装上阵”,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零彩礼嫁女儿
倡导嫁娶新风
“看,这是女婿给我买的金镯子,我特别欣慰。”在许桥中心村,今年64岁的村民贾秀芳撩起袖子,亮出她手腕上的金镯子高兴地说。几年前,贾秀芳的女儿谈了一个中卫市中宁县农村的男朋友,两人都在银川上班,关系很稳定,可迟迟不见对方上门提亲,贾秀芳只好跟女儿打听原因。
女儿支支吾吾地说道:“他担心咱家彩礼要得太高,他家条件不好,打算等明年地里种的枸杞采收后,攒够彩礼钱再结婚。”“只要你们能上进,把日子过好,妈妈不要一分钱彩礼!”贾秀芳不但没有提出高额彩礼,还明确表示一分钱都不收,后来还花了两万多元置办了家具家电作为女儿的嫁妆,当年年底女儿女婿顺利结了婚。
“当时我看中女婿个头高、人品好,工作稳定。现在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可省心了。”贾秀芳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为了一时的面子或者金钱,让孩子错失幸福,这是父母的责任。婚后,看着女儿女婿恩爱有加,逢年过节,女婿都来看她,做饭刷碗,贾秀芳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
许桥中心村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向高额彩礼说不,规定彩礼最高不能超过8万元,防止男方家里债台高筑。通过两年的努力,村里20多对年轻人摆脱了高额彩礼的困扰,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建白事服务点
文明理念扎根
在许桥中心村居民小区外不远处,有一处白事服务点,因为地势平坦空旷,村里专门设置了带有灵堂的院子,可供村民家中办理白事,在院子里搭帐篷、摆流水席,方便、环保还不扰民。
“村民住到楼房后,家里有老人去世,只能在小区里搭帐篷、设灵堂,存在扰民、环境污染等问题。”许桥中心村党支部书记许建华说,经村“两委”实地了解后,自筹资金20万元,李俊镇政府出资15万元,建设了专门的白事服务点,今年4月底建成投入运营,几个月以来,大小白事办了20多场,群众满意度很高。
近年来,许桥中心村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对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实行网格包抓机制,做到“早宣传、早介入、早引导”。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和《婚丧喜庆公约》,举办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同时,严格落实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持续倡导树立文明新风,更好地成风化俗,让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本报记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