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如何让“探店达人”管得住、放得开

2024年11月07日  周志翔 刘薇 吴戈

近日,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金凤区分局召集餐饮行业经营主体及探店达人等互联网经营主体70余户,召开5场次互联网广告行政约谈会和普法座谈会。截至目前,金凤区分局共督促整改食品类探店视频390余条,办理互联网食品类广告案件8起。

“探店达人”是社交媒体衍生出的“新兴业态”,既有兴趣类分享的信息,更有广告类型的推介,很多时候,这两者又叠加出现难以分辨,这和网络带货一样,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更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如何让“探店达人”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开呢?

观点① 强化“探店达人”的守法意识

“探店达人”本质上充当了商品发布的媒介,只要有营利性质,那么必须遵守《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广告发布、内容审查、标注要求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在合规合法的框架内开展活动,这不仅是对商家负责,也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短视频的风起,一时间“探店达人”成为不少人从事的职业。由于没有太多门槛和相关规范措施,这部分群体的探店视频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商家花了钱效果一般,消费者跟着视频消费,结果差别巨大,单个视频造成危害,众多商家甚至整个城市的消费环境和形象都要受到损伤,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有鉴于此,“探店达人”如果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就要纳入相应的培训和监管之中。从业人员要积极参加市场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专业人士的解读和案例分析,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确保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正性,不得夸大宣传或进行虚假推荐。在探店过程中,应如实反映商家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消费建议。

社交媒体平台,也会有自身的社区公约和平台准则。但这些只是技术性的底线,更重要的则是守法意识和法律敏感性,通过自我约束来杜绝违法违规的广告宣传,不贩卖焦虑,不制造对立,谨慎对待互联网流量带来的副作用。

观点② 提升经营者本身的法律意识

探店效果失真,责任涉及平台、达人、代理机构、商家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其乱象治理同样需要各个环节上的多方合力。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相当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娱乐平台。对商家来说,起初是为了引流而邀请达人来探自家店,但当真实状况抵不过虚假代言,能坚守“真实”的就不多了。在各式各样的设计包装中、在盈利刺激中,有商家也开始“闹着玩”了。

“闹着玩”也要有个度,否则极易失去亲和力,滑向只剩反感憎恶的逆向关注。商家本身肯定不愿让自身品牌宣传成为无底线的“娱乐化产品”。但很多人对此尚无意识,尤其法律意识不足,导致分不清探店合作中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缺啥补啥。只有真正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头脑清醒,所以要给经营者补补课,提升其法律意识和素养。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对商家宣传内容加强审核与监管,及时制止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坚守诚信、货真价实的原则,与探店达人良性合作,人设也好,带货也罢,有一说一,货真价实,这是底线,也是真正的引流盈利法宝。为消费者把好准入关,经营者才是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守法守规,与平台、机构和达人们形成良性合作,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通过探店走得更远。

观点③ 设立“探店达人”评价体系

如今,不少消费者在外出就餐前,都可能习惯先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一些“探店达人”的“种草”视频。但是,不少人却往往跟着“探店达人”踩到“坑里”,实际体验与探店博主的描述有不小差距。

哪些“探店达人”说的是真话,哪些又是夸大其词、过度宣传,在电脑手机屏幕前的消费者很难直观地去判断。因此,需要一个评价体系,来替消费者为“探店达人”评星定级,通过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虽然“探店达人”依托的是短视频平台,但内容却是在同城范围内传播,平台本身具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但平台普适性的评价体系很难和当地现实情况相贴合,因此,在除平台本身的监管之外,本地相关协会组织也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探店达人”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探店达人”的行为,同时倒逼“探店达人”说真话讲真感受,制作更多内容真实、质量过关、积极向上的好作品,助力商家发展,帮助消费者决策。从而成为真正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秀达人,这本身也能让同城领域的商业内容质量更高,更有信任度。

周志翔 刘薇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