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银川市营商环境促进局获悉,我市已连续6年,从24个重点领域推出了六版营商环境优化方案。在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下,政务、市场、法治、监管、创新“五大环境”持续优化,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投资吸引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转型内生动力的重大工程。
“一网好办”让政务环境更有质。近年来,银川入选经营范围自主公示、政务服务体验员等国家试点,在全区率先试点推进新生儿出生等13件事“一次办”,推出“个转企”“一照多址”、经营主体简易注销智能审批等多项改革,推行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一系列涉企服务。目前,全市“一网通办”覆盖率达到85%,“全程网办掌办”事项达到55%,205项“跨省通办”事项累计办件72万件,服务便利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惠商暖企”让市场环境更优渥。通过推行“刷脸办电”“零证办电”等服务举措,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低压接入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累计节省办电投资2800万元。继推行出口退税“无纸化”网上申报、“不见面开标”后,银川又开通银川—天津港“一单制”公铁海运班列,稳中向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放心生产。
“阳光公正”让法治环境更温暖。近年来,银川试行“企业安静生产期”、开发“规范执法”小程序、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行动、完善“包容免罚”事项清单……这些改革举措让企业真正享受到了“阳光公正”的法治环境福利,进一步构建了“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无事不扰”让监管环境更有度。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行动,开发“规范执法”小程序,完善“包容免罚”事项清单310项,深化信用分级分类事中监管。实施信用核查22批次,核查企业1393家,引导企业在线申请行政处罚信用修复457家。
“帮扶一体”让创新环境更开放。近年来,银川在全国率先设立“5·19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日”,培育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家、商标品牌指导站2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1.8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2亿元大关,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
市营商环境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五大环境,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全力将银川打造成西部最具吸引力、竞争力投资目的地。
本报记者 张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