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爸住在一个社区养老中心,紧挨着老家,也可算居家养老。那里三人一间,房间向阳,整洁,通透;热汤热饭,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我每每去看,心生欢喜。
老爸今年98岁,一米七的个子,清瘦,长脸,头发斑白,思维清晰,只是耳背,与他说话,如同站在村上的小桥头上向远处河里驾船的船夫喊话。老爸95岁时,尚能骑三轮车到三里外的镇上赶集,现在只能拄着拐杖去老年活动室打打扑克。他的饭量已很少,平时以零食补充,都是些甜品。按医生的说法,他脾胃的运化功能还行。
老爸的“硬骨头”是在年轻时练就的。他早年在家乡以种稻为主业,以串蓑衣和拔围网为副业。除了田间劳作外,一俟闲暇,他就去搞副业。串蓑衣时,他天没亮就出门了,或买棕榈或卖蓑衣,常去四五十里外的地方赶集。他常与我说,最苦莫过于拔围网,这是家乡的一种捕鱼方式,每天傍晚,一叶三桨齐击的小舟向温黄平原任意河道进发,长夜漫漫撒网打鱼,次日渔舟唱晚时分得三五元,间隔一天又得下河。水中作业,酷暑严寒,夜不得寐,吃的是冷饭。这一行当他一干就是二十年,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我在田头常看他抱着胸反酸、呕吐,靠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缓解,后来幸好有一种新药治好了这一顽疾。就这样,他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他常说,这拔围网可是世上第一苦,现在是天堂了,心里漾起满满的幸福感,嘴角挂起了笑容。
记得70岁时,他说,田里的活干不动了,要“洗脚上田”了。之后他又捡起了破烂,到处转悠,碰到可回收的废金属、旧塑料、瓶瓶罐罐都捡回来,过段时间就踩着三轮车送去收购站。一天夜里我接到他的电话,说平时“捡来”的六千元钱放在一个塑料罐内连同废品卖给收购者了,幸好留下了那人的地址。我速速陪他去小河头找到了那人,深夜在垃圾山中挖啊刨呀,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罐里严严实实塞满了各种小面额的钱。找到时,他笑得脸上仿佛绽开了“一朵晚秋时节的大菊花”。他捡破烂,要弯腰、搬运、整理、送卖,活动了经络,畅通了血脉,自然感到舒适,头脑中始终有一种追求和渴望在萌动,使得精神十分充实,闲不住也是他的“养生经”。
老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与通常所说的保健要领是相悖的。都说喝水很重要,而他不喜欢喝水,而是把碳酸饮料当水喝,床边放着整箱整箱的红牛、雪碧和可乐。我去一看,十分惊讶,急忙劝他喝水,赶快去给他买了烧水的装备,配齐茶杯茶壶,买来茶叶,可他没用一次,依旧我行我素。他爱待在老年活动室里,我对他说“你要注意休息,中午就去睡上一觉”,可他说“睡不着,睡了晚上更不要睡了”。我有时想,所谓的健康生活习惯,其实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性和不同的体质,正如中医调理身体,不同体质要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一样,适合个人的特性才好。
与人为善对健康有利,这一点与通常的说法是相同的。老爸与邻里乡亲一直都和谐相处,平素很少与人争吵,干啥都客客气气,对人没有成见,没有怨恨和嗔怪,心地阳光。家乡河流密布,出门见水,常有人不慎跌落水中,失水的人有被救起的,有溺水身亡的。老爸一生遇到过多起失水事件,在紧要关头,他都奋不顾身施以援手。近日我又问他,除了他对我说过的三次救人外还有吗?他说有啊,还有两次。一次隔壁的一对年轻夫妇发生争吵,女方一气之下奔到一个河湾,纵身跳下河去自寻短见。老爸看见此情,就匆忙奔去,跳下河将那人擒住拖上岸。“如果我没看见,那人就没命了!”他云淡风轻地说。有位叫王小春的被救时是十岁,结婚时请我老爸坐在上宾席。他总以为好人有好报,心里长期处于一种放松、舒坦和自豪的状态。他把这种体验放在精神的幽深处,从不与人说起。都说养生一半是养身,一半是养心,此言不虚。明代被誉为“医林状元”的龚贤廷积一生的行医经验作诗道:“每把戏言都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些可以说是我老爸的养生之道。
说养生,其实他不懂养生,平时他从没有说过养生,更不知养生理论,只不过他的许多做法契合了养生的要义。我想,不刻意,不强求,不生搬硬套,按舒适和快乐的方式行事,才是正道。更智慧一点说,没有养生,便是养生。
◆ 水乡人家(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