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主力军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现象,这也成为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需求日益升级与多元,高学历的90后、00后开始进军家政业,为行业带来了新变化与新气象,变化的背后则是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所带来的就业新思考、新路径。
“一老一小”是家政服务业重要的需求增长点与有力支撑,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增速,加上二孩、三孩政策的深入推进,家政服务业所积蓄的大量潜在需求急需释放,特别是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激增。统计显示,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长期保持在3000万人左右的规模,而实际市场需求高达5000万人,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适应新时代的高质量家政服务人员更为紧缺。与此同时,除了保洁、保姆、月嫂、维修等基础服务,逐渐兴起的“上门经济”催生多元服务项目,比如上门做饭、上门化妆、上门收纳、上门洗浴、代喂宠物等服务场景不断丰富,家政岗位更加细分,家政服务行业发展赛道越走越宽。
一边是从业人员缺口巨大,一边是刚性需求不断提升,在家政服务有效供给并不充足的当下,有一个变化却正在悄然发生:不少90后、00后纷纷加入家政大军,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专业化、品质化服务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家政服务业人才结构也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新趋势。变化是社会需求、就业趋势与人才培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推进产教融合为适应需求、保障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产教融合环节“前置”,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等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其实就是重塑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学校共同设计一张课程表,入学即入职,尽早把学生放到企业中锻炼。面对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与就业形势,产教必须深度融合,不然就是教学与就业“两张皮”,空有理论难以实操,必然无用武之地,只有尽早“入行”了解市场,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银川市将职业教育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走的其实就是这一路径,在引导职教学校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先进的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将实训产品转化为实际商品。因此,顺应变化趋势,在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为技能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来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保障就业带来新路径,进而赋能银川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目前仍需要打破固有认识与传统偏见,而政策引导就是关键之举。职能部门需要出台系列政策进行引导和保障,优化从业环境,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质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吸引和教育培养更多更高素质劳动者从事技能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来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把技能人才培养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机结合起来,随产业而动、向实践而行,从而稳定和扩大就业。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