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常用于形容那些行事倔强、固执己见的人。然而,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关于“南墙”的具体指代,却鲜为人知。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建筑布局遵循着一套复杂而精细的规则体系,其中,尤其讲究“坐北朝南”。这种布局的形成,既是基于实用的考虑,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这一背景下,“南墙”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元素,成为了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界定,更是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体现。
“南墙”,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或照壁,是位于大门内侧,正对入口的一堵墙。这堵墙之所以被称为“南墙”,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原则,即背北面南,以利于采光和保暖,在这样的布局下,位于门前的这堵墙自然处于整个建筑的南侧,故得名“南墙”。“南墙”除了具有实际的物理功能之外,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南墙(照壁)的存在,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社会秩序及精神层面的综合追求。
影壁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已有类似功能的屏风设置于宫殿门前,称为“萧墙”。《论语》记载,孔子曾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解释为:“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也。”可见,最初的萧墙是作为一种礼仪空间的标志,提醒人们即将进入庄重之地,需整理衣冠、肃静心神。随着时间推移,“萧墙”逐渐被引入民间,演变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影壁或照壁。
此外,从实用功能来看,南墙(影壁)的设计初衷包含多重考量:其一,遮挡视线,保护隐私。古代住宅多为院落式结构,大门直对街道,若无遮挡,外来者可轻易窥视内院情况,影响居住安全与私密性。影壁的存在有效阻挡了外界直接望向院内的视线,保证了家庭生活的隐蔽性。其二,美化环境,彰显身份。影壁常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彩绘或书法,既是艺术品的展示平台,也是主人品位与财富的象征。其三,引导动线,区分空间。影壁前的空地常作为进出门户的缓冲区域,不仅便于人员集散,也为内外空间提供了清晰的分界。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俗语,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诞生的。它比喻某些人性格倔强、坚持己见,不到走投无路、碰壁而返的地步绝不改变主意。这里的“撞南墙”,字面上是指撞到了位于前方的影壁,实际上则象征着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困境。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适时调整策略,避免不必要的固执导致的失败。
◆ 子安(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