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快建设美丽新银川

2024年11月27日  谢超超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强调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美丽银川建设包含着生态优美、生活便捷、就业充分、文化繁荣等多方面,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城市建设管理要更有风骨,让银川更加有品位

乡愁就是让居民有浓浓的家园情结,有深切的归属感。乡愁绝不是“千城一面”,而是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美丽家园。

银川兼具西北城市的雄浑旷达和江南水乡的温润细腻,别具风格、魅力独特。要把大气疏朗、恬适静美的特色体现在“水、路、树、楼”四种元素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群众在银川“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好风光”。水是城市灵魂。银川水资源丰富,湖泊湿地较多。要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黄河流域滩涂、湖泊、水稻田等各类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构建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廊道,形成“百湖环银川,碧水润湖城”的塞上湖城独特魅力。路是城市骨架。要持续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推进小街巷改造、织密城市慢行系统网络,使城市路网布局合理、便捷畅通,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让市民出行更经济、更便捷。树是城市绿肺。要继续加大种树植绿力度,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利用道路两侧、城市角落、零散地带,合理布局街头绿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城市处处有美景,处处是公园。楼是现代城市的标志,要始终规划先行,高标准搞好详细规划设计,合理控制楼距、楼层,保证主干道看得见贺兰山,保持城市的通透性。特别是贺兰德胜、永宁望远等地区要严格限制楼层高度和建筑密度,推动城市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一时美到持久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转型升级。

二、城市发展要体现民生本色,让银川更加有温度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美丽新银川必须时时处处体现民生本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服务体系,积极做好创业就业培训工作,着力搭建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要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坚持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提标扩面,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把群众家门口学校办好、办出质量。要推进健康银川建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重点从住房、菜篮子等方面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加快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保持房价稳定,努力解决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让住房困难群众住上“暖心房”。要保障“菜篮子”“米袋子”供应,扩大农副产品储备的品种与规模,规范整合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经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建立低收入家庭动态补贴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三、城市发展要凸显文化,让银川更加有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建设宜居城市,文化必不可少。

要建设有历史记忆的城市,银川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丰厚,文化多元鲜明,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要把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统一起来,保护好老街道、老巷子、老建筑、老遗迹和古树名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深入挖掘银川文化资源,彰显银川文化特色,丰富城市内涵。要建设书香银川,持续开展全民阅读大讲堂活动,探索建立“朗读者”等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带动“书香校园”“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建设,把银川建设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要建设包容友善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银川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各种文化背景不同、出生地区和环境不同的人在这里和睦相处,孕育出银川包容、友善的城市品格,我们要将这张名片擦得更亮,让生活在这里人时时处处感到温暖。要关爱外地来银居住、创业、求学、打工人群,着力解决其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卫生医疗、文化生活、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眼下,在“冲刺50天 决胜四季度 坚决打赢‘百日攻坚战’”的热潮中,我们要咬定目标、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力争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全年精彩”答卷,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银川中铁水务集团营销公司)

谢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