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用法治力量守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2025年01月10日  闫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银川蓝”“黄河清”“贺兰晴”等已成为“大美银川”的生态名片,也成为每个银川人幸福感的来源。

一直以来,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紧密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法治“红线”守护生态“绿线”,厚植先行区示范市生态底色,聚焦“双示范市”建设,把人民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2024年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1项,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监督议题3项,提出审议意见3份;开展专项调研3项,完成审议意见检查评价2项,提交调研、视察报告6篇。

地处黄河之滨,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在“水”上作文章,围绕黄河生态保护,跟踪落实好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把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作为监督重点,积极配合全国人大、自治区人大组织开展黄河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靶向”精准监督,有效避免了监督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在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履职尽责的根本保证,把强化学习作为提高监督成效的有效途径,认真组织委员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高法律和政策水平,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履职能力。

立法工作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汇总立法、修法工作意见,促进立法工作与行业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研究法规条例的立法、修订工作,2024年制定了《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修正了《银川市燃气管理条例》,废止了《银川市公共餐饮卫生管理条例》,并对全市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清理。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双示范市”建设的纵深推进,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也面临更大的挑战。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扎实履职尽责,为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