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强市“四项计划”,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个创新产业不断增加,一位位创新人才不断聚集,让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影响扩大、信心倍增。
今年市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强市,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紧紧围绕“创新”关键词建言献策。
为加速释放创新主体动能建言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科技成果转化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银川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旧存在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堵点。
在今年两会上,民盟银川市委会提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建议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争取并实施“央地协同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东西部科技合作等重大科技项目,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持续优化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全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和异地研发孵化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保障力度,保障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
政协委员张虹建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政策、研发费用税收加计扣除、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等系列政策组合拳兑现,加速释放创新主体动能。还要多部门协同发力,支持创新主体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集聚、创新生态涵养四项工程。
为激发科创人才活力献策
没有人才的支撑,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银川市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最大限度创新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环境,一批批青年才俊选择银川、融入银川,成为银川发展的“最佳合伙人”。
人大代表张时荣长期以来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张时荣建议,应建设“一带一路”学院,补齐宁夏在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要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本科院校,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来华深造、研学的首选之地。此外,增设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学科和教学内容,为人才培养、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在葡萄酒产业深耕多年的人大代表邵青松,伴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从起步发展到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冬季埋土、春季展藤,是适应产区风土的园艺措施,也是贺兰山东麓特有的农耕文化,但现在产区大部分酒庄依然采用传统的出埋土方式,不仅对葡萄藤损伤较大,随着专业产业工人的不断流失,葡萄园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邵青松说,因此在种植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势在必行,他建议,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流动服务等机制,引进培养一批葡萄酒产业相关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此外,积极扶持鼓励酒庄精耕细作,让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通过引进自动化机械装备,实现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
本报记者 肖梦琪 刘嘉怡 闫茜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