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银川发展承压前行、砥砺奋进的一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大发展,深化环境污染大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大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文明发展之路……银川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紧扣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打好降碳扩绿攻坚战,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建言献策,为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赋能加码。
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担负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首府责任,绘就出一幅幅更加秀美的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政协委员洪凤鸣建议,聚焦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增绿、净土”四大行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持续筑牢生态屏障。同时,围绕黄河银川段持续开展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扩整、恢复河湖水利功能,继续实施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
围绕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洪凤鸣建议,通过变废为宝等,培育发展生态经济,持续释放城市发展红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银川,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作为林业行业、防沙治沙领域的从业者,市人大代表王兴东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也倍感振奋,“无论是回顾总结2024年工作,还是部署安排2025年工作,银川市都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当作重点工作,融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
王兴东表示,下一步,将把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工作重点,以提升沙漠两大功能为着力点,持续巩固提升防沙治沙成果,全方位开展保护区生态修复,不断推进自然保护事业进入信息化管理新时代。在加强动物栖息环境改善方面,为豹猫等回归动物创造“安家落户”“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
共同奏响美好生活城市交响曲
近年来,银川市围绕塑“环”、筑“面”、串“线”、布“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已建成综合性公园21个、广场11个、小微公园103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基本实现,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但美中不足的是,园林绿地的文化属性还不突出。
政协委员田连升建议,提高城市公园文化设计品位,前瞻性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参与设计和建设,完善规划、建设与文旅部门方案论证协同机制,前期应充分吸纳专家意见,同时向市民广泛征集设计创意,按“一公园一文化”确定主题,多维度多层次拓展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并建设与市民休闲生活需要相得益彰的公园文化设施,在绿与美的呼应、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协奏出美好生活的城市交响曲。
绿色发展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品位,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市人大代表杨浩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碳排放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挑战,应加大环保投入,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同时,强化碳交易市场建设,营造有利于碳减排的政策环境。
“绿色发展不仅是环保的需要,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重视源头治理,提升废水废气处理技术,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群众打造清洁的生活空间。城市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的支撑,要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强化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开展生态补偿,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杨浩说。
本报记者 李慧娟 王一平 叶於亭 李鲲鹏 李阳阳 闫茜 刘旭卓 雷梦 张嘉仪 鲍淑玲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