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牵手“检察蓝”,与法同行,护航未来。
银川市检察干警利用数字化平台检索案件信息。
守护药品安全。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民生温度,藏于每一起案件办理之中;监督力度,显于每个细节之处。据了解,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来,银川市检察机关积极响应,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紧密围绕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民生热点,以及劳动者、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关键群体的权益保护,精准施策,深入排查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享的检察为民服务体系。
强化重点群体保护
“老少相依”一边承载着夕阳的宁静美好,另一边则孕育着朝阳的勃勃生机,他们的福祉紧密关联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
2024年6月,杨某在业主群两次发表针对60多岁的张某的言论,称其“拿了物业不少好处”,群内成员多次向张某询问相关情况,对张某的生活、心理等造成不良影响。
张某认为杨某损害其名誉,于是拨打12309检察服务热线向检察院反映情况。银川市检察机关认为,杨某的行为损害了张某名誉。同时,该案涉及群内成员及小区大多数业主利益,关乎清朗网络空间治理,检察机关决定支持起诉。为帮助张某更快更便捷实现权利救济,促进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检察官、法官、人民调解员在法庭联合开展调解。一方面对张某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围绕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及责任承担等方面对杨某进行了普法宣传教育。最终,杨某在微信群发表声明,澄清其发表的针对张某的不实言论并公开致歉,二人的纠纷在诉前调解阶段得以圆满化解。
2024年,西夏区人民检察院在使用数字检察“涉未网约房、电竞房业态监督模型”中发现,辖区存在旅馆、网约房未进行工商注册等问题旅馆45家。这种网约房在网络平台以“民宿”名义招揽顾客,无需进行身份核对登记即可直接入住,监管存在明显漏洞,极易滋生侵害未成年人等案件,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检察机关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相关部门开展专题座谈,制发磋商意见书,督促其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2024年以来,银川市检察机关聚焦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起诉312人,制发督促监护令239份。聚焦劳动者权益保障,建立“检察+工会”协作机制,助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办理支持农民工追索劳务报酬案件129件,帮助讨回薪酬178.86万元。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小切口”,开展“人居护民”“无碍护民”专项行动,强化环境卫生和特殊群体权利保障公益监督。
聚焦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到“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举措在银川常看常新。当数字化与“检护民生”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2024年8月,银川市检察机关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摸排发现,抖音APP平台上,“探店达人”发布的短视频,有的未显著标明“广告”,有的“广告”字样仅显示3秒即消失或者隐藏在文字下方。检察人员审查认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记“广告”字样,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同时,检察机关还针对网络餐饮商户无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证照过期、证照不符、一址多店等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网络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并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第三方平台开展自查。经平台自查整改,共清理整治存在证照过期、证照不全、证照吊销等问题的餐饮商户196家,针对线下证照无法更新补齐、无法整改的商户,已注销证照商户154家,整改合规商户42家。
近年来,一些美容产品因宣称“一针变美”而受到追捧。然而,这些美容针真的安全可靠吗?从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被告人陆某某等人合伙经营某医疗美容诊所。经营期间,四被告人通过各自渠道获取不同类型的肉毒素,并多次向他人进行销售。公安机关从诊所查获陆某某购进的A型肉毒素4盒(每盒10支),经鉴定,为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进口的药品。从罗某某、李某某家中查获白色粉末状肉毒素52瓶,被认定为劣药。
银川市检察机关指出,这些肉毒素属医疗用毒性药品,需注射使用,符合“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法律认定。为守护药品管理秩序和民众健康,检察机关严厉打击此类犯罪,陆某某等四人因妨害药品管理罪被判6个月至9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万元至8万元。
2024年,银川市人民检察院联合银川市公安局以及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药品安全执法司法协作,提前介入食药刑事案件。紧盯民众财产安全,高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等经济犯罪,起诉犯罪嫌疑人111名。
检察兜牢民生底线
“一头牵着群众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这是对司法救助工作最为贴切的描述。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分析总结多元化司法救助大数据法律监督规则和监督点,与民政、乡村振兴、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困难群体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创建了“多元化司法救助监督模型”,主动发现司法救助线索,及时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社会救助线索,变“申请救助”为“能动救助”。
通过该模型,检察机关发现李某与丈夫苏某再婚,苏某对李某实施家暴,致李某轻伤二级。事发后,李某因无力负担医疗费用,仅治疗1天便出院。而李某头部经常疼痛、右眼视物模糊,又要照顾儿子小明(化名),无法外出就业,生活陷入困境。随后,检察机关主动对接社区、乡镇、妇联、残联、教育局等部门,帮助先天发育不良的小明办理《残疾人证》,每月领取残疾人护理补贴,并为其办理了学前教育补助,每学期领取1200元。针对不识字的李某要起诉离婚,检察机关与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为她指派法律援助律师。
“模型的创建推动了检察机关构建‘1+N’多元救助格局,实现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单位数据共享、协同救助,让司法救助从‘我救’变‘众扶’,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大救助体系。”银川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银川市检察机关利用“多元化司法救助监督模型”,办结司法救助案件185件,发放救助金199.48万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大救助体系。
以检察之治助力社会之治
2023年4月,永宁县人民检察院在监督虚假诉讼案件时,发现一起劳务纠纷案存在异常:原告顾某某诉求的工资数额与其个人情况严重不符,且案件迅速调解结案,疑似存在骗取社保基金的虚假诉讼。
对此,该院迅速行动,创新建立劳资纠纷虚假诉讼监督模型。通过该模型,检察院从法院获取了960条劳资纠纷案件数据,并成功挖掘出9条虚假诉讼线索。经过深入调查,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5件、提请抗诉2件,均获法院改判;同时,还提出审判程序违法监督检察建议2件,均得到法院采纳。
此外,针对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参与虚假确认劳动关系补缴养老保险的问题,检察院向人社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的风险防控,确保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现在我们小区设置了消防通道标识、标线和警示牌,通道经过改造也达到了消防标准……”2024年年初,在时隔数月后,银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来到西夏区某小区,相关工作人员向检察官介绍着小区的新变化。据了解,该小区开发公司将部分消防通道改造成绿地,并占用消防通道设置宣传栏等设施。获取线索后,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协调组织主管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召开协调会议,对小区消防通道被占用、堵塞等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整改完毕后,银川市检察机关邀请法院、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消防、园林及住户代表等到现场进行整改效果评估,并进行消防车辆现场通行试验。
银川市检察机关在扎实推进“检护民生”“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行动中,还助力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守护人民群众“脚底下”安全。督促职能部门修复安装了3座健身步道拱桥桥栏,35处破损的木质栈道,13处栈道护栏,修复加固5处破损基础设施,安装1处缺失护栏,对跑道进行铺设修复。
据银川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聚焦突出民生问题,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织密全方位多维度保护网,2024年以来,共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76件。银川市检察院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报送立法建议5项,在推进规范司法、促进依法行政、推动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枝叶关情,民生萦怀。“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是检察机关着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也是努力实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生动实践,一起起案件,便是一份份检察为民的答卷。未来,银川市检察机关将把“检护民生”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办出更多人民有感受、社会有共鸣、法治有回响的高质效案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王辉\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