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回家 2025年01月13日  谢先莉

年关将至,回家这个话题是每个游子的关切,我也不例外。今日读书,读到几处关于回家的内容,年近半百的我心中五味杂陈。

一处是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章里,是网络上的一篇朗读稿,名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说的是一对夫妻,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两人一起在中国一个小院里生活了五十年,突然一天男的死了,一向不侍弄花草的女主人出现在小院,且在收集大牵牛花的种子,那是她丈夫喜爱的花。作者认为,这样一个达到米寿的老妇人,最好的归宿是回德国去,那里有她的一儿一女,可是老妇人却说,“我的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言下之意,她要一个人守在这个小花园,等到明年春天,种下这些花的种子,让它们继续开花。她所认为的家,就在这两人共同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并非儿女所在的德国。

另外一处关于回家的内容,是在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里,书中写道:“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读到这里,我内心很是认同。我出门漂泊快三十年了,幸运的是父母还健在,快过年了,他们在老家等我回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入土为安,他们在土里等我回去祭奠。生活于我,最大的馈赠,就是有人在老家等我回去。

家,这个字所蕴含的深沉内涵,远非简单的地域概念能够涵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岁月的长河中,家是无尽的思念,是心灵永恒的归宿。

无论是那对跨国夫妻,男的逝去后女主人坚守在他们共同生活五十年的小院,在牵牛花的种子中守望家的意义;还是乔叶文中老家对于生者等待、死者安息的意义呈现,都让我们看到家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羁绊。

它是在外的游子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纵然千里万里,岁月悠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家的大门永远向远方的游子敞开着,那是魂牵梦绕之处,是我们生命的根系所在。每一次向着家的奔赴,都是在回归生命最原始、最纯净的港湾。在这纷扰的尘世中,愿每个人都能踏上回家的路,与心中的家相拥,让灵魂得到宁静与慰藉。

◆ 谢先莉(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