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非|遗|宁|夏 朱学香的旗袍缘 2025年01月22日  王敏

在银川的繁华街头,一间名为“木香菲旗袍店”的店铺静静矗立,这里的主人朱学香,不仅是一位手艺精湛的旗袍制作师,更是一位传承和发扬旗袍文化的非遗传承人。她的故事,就像她手中纤细的针线,交织着坚韧与梦想,讲述着一段关于旗袍的不凡旅程。

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

朱学香出生于1976年春天,盐池县鸦儿沟乡朱家窑村的土地上,种下了她与缝纫刺绣的不解之缘。在村里的同龄人中,她的心灵手巧显得尤为特别。回忆起童年,朱学香笑着说:“那时候,家里的缝纫机就是我的玩具,我对针线的感觉,就像是鱼儿对水的依赖。”

1991年初中毕业,面对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现实,朱学香选择了回家务农,但她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服装制作的热情。1994年,她终于有机会到灵武马家滩学习服装裁剪制作。那段日子,她起早贪黑,手中的剪刀和布料成了她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老师的悉心指导让她的技艺日益精进,也让她对服装制作的热爱更加深挚。

1997年,朱学香结婚后跟随丈夫前往北京,在一家旗袍公司工作,并先后在多家旗袍公司学习。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磨砺,每一次穿针引线都加深了她对旗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朱学香回忆说:“那时候,我常常为了一个领口的弧度,一个袖子的线条,反复练习到深夜。”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让她的旗袍制作技艺日益精湛。

2006年回到银川后,在旗袍店的工作让朱学香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她发现,绣花旗袍逐渐受到大众喜爱,于是毅然决定去重庆学习绣花。学成归来,她成为了银川市旗袍业界集裁剪、制作、绣花于一身的佼佼者。2019年,朱学香开设了自己的旗袍店。她制作的旗袍,不仅讲究工艺,更注重文化内涵。她常说:“每一件旗袍,都是对中国女性美的诠释。”

令人着迷的传统旗袍

在朱学香的旗袍店里,能看到时下流行的海派旗袍,也能看到传统方法制作的一片式倒大袖旗袍。谈到两者的区别,朱学香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解释道:“传统旗袍更注重剪裁和线条,它保留了更多的古典韵味,海派旗袍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元素,更注重时尚和个性的体现。”

朱学香说,一片式倒大袖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它不仅仅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时尚潮流,更是一种女性解放的象征。一片式倒大袖旗袍的裁剪工艺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整件旗袍用一整块布料一刀一剪精心裁剪而成。这种一片式的裁剪,不仅考验手艺人的技艺,更保证了旗袍的线条流畅,宛如流水般自然。

“它不像改良旗袍那样紧绷,它更注重穿着者的舒适和自由。每一次转身,每一个步伐,都是对传统美的一种致敬。”朱学香笑着说,倒大袖的设计是这旗袍的灵魂,袖子与衣身无缝连接,让肩部线条显得更加圆润,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与坚韧。制作时选择天然的面料,棉、麻、毛、丝,不仅亲肤舒适,更能完美地勾勒出女性的身姿。“我希望通过我的双手,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美,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现代与古典的对话

与一片式倒大袖的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就像是现代与古典的对话,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产物。朱学香说,海派旗袍的特色,在于它的创新和多样性。它的面料更加丰富多彩,常常使用丝绒、绸缎,甚至蕾丝、薄纱,让旗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在剪裁上,海派旗袍更加注重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腰身收紧,裙摆开衩,显得更加大胆和时尚。

“欣赏海派旗袍的美,你得注意它的细节。那些精致的刺绣,或是别致的盘扣,每一处都透露着匠心独运。它的美,在于它的多变和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时尚感。”朱学香说,海派旗袍就像是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既保留着传统的优雅,又敢于拥抱新的潮流。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体现着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这也正是旗袍的魅力所在,无论是传统还是海派,它们都是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本报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