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内卷式”竞争,如何破解? 2025年01月23日  皇甫世俊 整理

智库

精彩观点

要把公平竞争与“内卷式”竞争区分开来,这是开展好综合整治的“最先一公里”。

真正做到避免“内卷式”竞争,一定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精耕细作。

避免互联网平台的“内卷式”竞争,减少重复投资,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把握住“数据”这个关键。

前言

关于“内卷式”竞争,受众似乎处在“看得懂每个字,但却说不出具体含义”的状态中。事实上,舆论场上已经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从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各方媒体舆论和专家声音都给出了很多方向和角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整治“内卷式”竞争。

形象认识“内卷式”竞争

对于“内卷式”竞争,一位短视频财经博主这样举例,一个外卖员完成一单外卖任务,需要考虑备餐时间、送餐路程、交通状况、进小区的难易程度,甚至是爬楼的时间。这些因素叠加,导致送一单的平均时间为40分钟。“内卷式”的算法会让外卖员不断压缩路上的时间,甚至是爬楼的时间,最终将这一单的完成时间限定在30分钟内。外卖员为了不超时,只能闯红灯、超速,还要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防止自己被罚款。

但如果是“非内卷式”的算法,则会把时间定到40分钟,即使外卖员用了30分钟就完成送单任务,系统也不会把下次的送单时限调整成40分钟,而是对外卖员提前10分钟完成任务进行奖励。这种摆脱单纯惩罚、强调奖励机制的算法,才是打破“内卷式”竞争的关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认为,关键是要把公平竞争与“内卷式”竞争区分开来,这是开展好综合整治的“最先一公里”。在公平竞争条件下,供给、需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由此形成的价格信号是调节产需活动有效运转、供需环节无缝衔接的“交通信号灯”。反观“内卷式”竞争,则无视成本、价格、供需等实际情况,为了抢占份额,以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积极调节引导,各类主体内耗现象明显。

简单总结,“内卷式”竞争只是简单化的“价格战”“成本战”“渠道战”。在这种竞争下,企业和个人要么一损俱损,要么形成默契、划江而治,既无竞争也无活力,行业长期陷入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中。

针对性解决“内卷式”竞争

在银川,“内卷式”竞争表现最鲜明的就是餐饮行业。数据显示,银川三区拥有餐饮经营主体18000家左右,平均每万人拥有近100家,在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排名第四。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同质化、同类化明显的餐饮行业无非两种选择:第一,不断降低单价,牺牲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翻台率;第二,围绕装修、体验等外围元素,提升餐饮单品的溢价率,提高单价,获取更高的利润。

本质上看,这两种选择都是“内卷式”竞争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样的发展逻辑呢?在魏琪嘉看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有这几种选择:第一,推动行业协会加快探索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让劣质产品失去生存空间;第二,推动引导各地招商引资加快向“精准招商”迈进,巩固存量、做大增量,实现多方共赢;第三,加快扩大有效需求,加力提振消费需求,尽快打通经济循环堵点;第四,持续密切与各类经营主体的沟通,做好政企互动,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

还是以餐饮行业来举例,第一种策略就是行业内部的自律和提升,挤出劣币;第二种就是引入外来品牌,产生鲶鱼效应,倒逼行业升级;第三种就是让消费者通过合理消费,让品质商家、诚信商家真正赚到钱;第四种则是充分了解市场状况,无论是个体户还是大餐饮商家,都要掌握具体状况,及时为政策的调整提供研判基础。

放到其他产业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包括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在“红海”当中如何出新?在“蓝海”当中如何开拓?每一种市场现状,选择的解决方案都是不同的。总而言之,真正做到避免“内卷式”竞争,一定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精耕细作。

创新是避免“内卷式”竞争的关键

1月6日,在2025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2024年影响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十件大事”,其中就包括“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在政策指引、规范治理、行业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互联网行业竞争秩序持续向好。

一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如此成熟的状况下,地方有没有必要再投入巨大的资金,重新做一个平台、重新做一个软件呢?这种可能导致“重复投资”的选择,是不是一种“内卷式”竞争?

我们可以看到,在门户级的互联网客户端,已经可以集成大多数涉及民生日常的服务型功能,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审批、生活缴费、金融保险等,地方职能部门真正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呢?

银川市正在加快建设“算力之都”,我们不仅要积累和储备算力,更要把大量的数据投喂给算法,让算力有处可去。而这些恰恰是可以创新的空间,这包括具有鲜明城市风格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传感器数据的收集和分类等,这都需要科技创新工作一体推进,真正用好数据资源。

学者魏光亮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借此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异化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市场观念,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成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政府也才能抛却顾虑有所作为,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