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蜡染玩偶(2月6日摄)。
② 特色文创产品受消费者欢迎(1月26日摄)。
③ 香甜诱人的糖画(2月6日摄)。
④ 手工钩织的蛇型玩偶(2月6日摄)。
⑤ 手工刺绣(2月8日摄)。
⑥购买心仪产品(2月8日摄)。
逛非遗年货大集、品尝非遗特色美食、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在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假期,银川的旅游市场乘着非遗春风再次火热。
非遗+手工
匠心升级藏古韵
今年以来,银川文旅消费市场刮起了“非遗风”,非遗手工成为市民游客的关注热点。在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银川美术馆、新百CCpark、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剪纸、刺绣、糖塑、葫芦烙画、布艺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寓意美好的剪纸作品、制作精巧的花灯、色彩鲜艳的年画、香甜诱人的糖人逐一呈现在大家眼前。艳丽的色彩、吉祥的纹样、奇特的构思,传达出人们祈盼生活红火、富裕安康的真挚愿望。
走进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沉浸在创作之中,一张张红纸在她灵巧的双手间翻飞,变幻出繁复精美的图案,细致精巧的作品逐渐成形。伏兆娥还和家人开设剪纸课,让更多孩子了解剪纸、爱上剪纸。她有一个心愿,希望剪纸能进一步走出国门,希望自己能将剪纸艺术传播得更远。
一编一织,满怀心意,寄托着美好的新年祝福。“在红绳上穿一枚金灿灿的生肖,很是独特。”编结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桃说,“这段时间前来定制或者亲手编织绳结的人特别多,在新年里把礼物送自己、送父母、送孩子、送朋友,寓意满满、心意满满!”春节以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接触非遗手工,近距离感受老手艺的独特魅力,其中有不少年轻人。在一些从业者和消费者看来,非遗手工的消费热度越来越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手艺人的“传承”和“创新”。
画糖画、剪纸、扎花灯、吹糖人、捏面人、拓印……2月8日,记者在街头和景区走访发现,各类非遗特色展位、各种特色手艺让人目不暇接。“不但要成为手艺人,更要成为‘守艺人’,这样非遗代表性项目才能更好地传承。”杨桃说。
非遗+美味
新味焕发续旧香
2月8日,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内,非遗代表性项目糖塑技艺传承人秦艳霞正在忙着吹糖人。她的摊位前围满了小朋友,架子上插着各式各样吹好的糖人,有葫芦、龙、蛇、马、老鼠等。
只见秦艳霞用勺子从锅里捞出一块绿色糖稀,反复滚动,揉、捏、吹、拉……几分钟后,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便制作完成,围观的小朋友拍手叫绝。“糖塑,又叫糖人、吹糖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旧时糖塑是带有祝福之意的礼品。”秦艳霞介绍道,“吹糖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要求手艺人具备高超的技巧,能对糖稀温度精准控制,并即兴创作出各种生动的造型。糖人形态逼真,因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甜蜜味道深受群众喜爱。”
秦艳霞是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2017年开始,她便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专门为游客制作糖人。“之前的老艺人在做糖人时都用嘴吹,很多游客看到了觉得不卫生。现在采用小型气泵吹气,既干净又卫生,还可以游客吹气、我捏造型,这种互动方式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也能让更多人参与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秦艳霞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糖塑技艺,秦艳霞还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视频,教观众制作糖塑的方法。如今,她收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
在新百CCpark年货节市集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糖画技艺传承人闫立峰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在他身前摆放着一锅糖稀、一把竹签、一块石板、一勺、一铲外加几个小工具,这便是他画糖画的全部“家当”。只见他以一勺糖稀作笔,上下翻飞间,栩栩如生的生肖蛇糖画便出现在人们眼前。看着孩子们心满意足地品尝甜蜜糖画、家长开心拍照留影,闫立峰感到非常满足。“糖画是纯手工制作的,主要以冰糖和白糖为原料,在传承的基础上,绘制技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今年是蛇年,很多小朋友选择了有蛇元素的糖画,寓意‘画蛇添福’,氛围感十足。”闫立峰说道。
此外,仙鹤楼水饺、烤全羊、洪三灌汤包等传统美食,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改良,也成为人们餐桌上“明星”。在非遗美食街上,品尝承李记传统古法纯粮酒的醇厚口感,领略羊肉馅制作技艺的独到之处,享受一场味蕾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不仅让游客在品味中感悟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温度,也激发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积蓄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带动新消费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激活文旅促消费。非遗美食在满足食客味蕾之需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文旅发展和增添消费活力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创
花式上新成热点
今年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为消费新热点。非遗文创花式上新,一些讲述历史文化、独具审美创意的特色文创产品成为爆款,不仅彰显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游客新宠,助力新春消费持续升温。
麻编技艺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手包、杯垫、钱包、钥匙扣……2月6日,走进麻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璟的工作室,墙上挂着的、桌上摆着的物件都是她精心创作的麻编作品,每一件都展现着匠心。
“麻编是传统技艺类项目,原材料是麻,将其加工漂洗后通过编、结、搓拧、缠、钩、缝等几十道工序,可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张璟介绍道,“经过改良和传承,我编制的物品由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延伸到花瓶、收纳盒、花篮、抽纸盒、果盘等物件,更加富有审美意趣,既是功能性实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与欣赏。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产品热销、供不应求。”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以原创剪纸为核心,开发黄河文化系列、宁夏地图系列等多系列文创产品。“目前,我们已成功推出10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涵盖了卷轴、冰箱贴、书签、胸针、摆台、香薰、手提袋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与喜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负责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剑说,“这些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为新的一年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李剑介绍,该中心开发的文创产品已在宁夏十几家景区铺设,也针对不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深入了解宁夏文化的途径。游客在欣赏景区美景的同时,还能购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将美好的旅行记忆带回家,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文创产品的销售,也进一步提升了宁夏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 鲍淑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