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银川文化城的一间工作室里,柔和的灯光洒在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作品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泽。这些作品或细腻婉约,或大气磅礴。它们的创作者,正是银川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玉雕传承人——边喜龙。带着对玉雕艺术的好奇,记者走近边喜龙的艺术世界。
来自玉雕之乡的艺术熏陶
边喜龙的祖籍河南镇平县,这个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的地方,承载着深厚的玉雕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阳玉便产自这里,传说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据说是由丹阳玉雕琢而成,而丹阳玉正是南阳玉的一种。如今,镇平县的玉雕行业从业人员多达四十多万人,已然成为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边喜龙出生在一个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家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从小便在玉雕的世界里耳濡目染,对这门传统技艺充满了热爱与向往。
上世纪90年代,30多岁的边喜龙正式踏上了玉雕之路。他从家庭作坊起步,凭借着对玉雕的热爱和执着,经人介绍进入玉雕厂,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在厂里,他不仅学习雕刻技艺,还涉足销售领域,这让他对玉雕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边喜龙,主要制作动物题材的作品,尤其是立体生肖。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些作品深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然而,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工具简陋的年代,玉雕之路充满了艰辛。冬天,是玉雕人最艰难的时刻。切玉时需要用金刚砂加水,冰冷的水与简陋的工具,让每一次操作都充满了挑战。“当时,即使戴上线手套或棉手套,也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边喜龙说,但他凭借着对完成玉雕作品的执着,咬牙坚持了下来。“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我们与玉之间的对话,是我们情感与技艺的结晶。”他说。
深受北派玉雕风格影响
在镇平的15年里,边喜龙深受北派玉雕风格的影响。他说,北派玉雕以豪放大方著称,与南方的清秀风格截然不同。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一些印章和大型摆件的创作上,展现出了大气磅礴的气势。
在边喜龙众多的作品中,“步步高升喇叭花”无疑是一件经典之作。这件作品选用了黑白调的独山玉,玉料本身的黑白分明为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灵感。边喜龙巧妙地利用玉料的天然色彩和形状,将其设计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喇叭花。作品的主题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镂空工艺是整个作品的难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在当时工具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边喜龙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耐心,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每一个细节。这件作品完成于1998~2000年,在当时,它无疑代表了边喜龙的最高水平,也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工具革新带来全新风格
2000年左右,玉雕行业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工具的更新迭代。新的工具更加精细,操作也更加简便。带金刚砂的小针头工具取代了以往大而粗的传统工具,这使得玉雕作品的精细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边喜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将新工具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随着工具的变革,他的作品风格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以往较为粗犷的立体雕,逐渐向精细的浮雕、圆雕转变。他的作品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纹理都展现出了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其中,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作品“天府宁夏 融合之城”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宁夏的地域文化为主题,将黄河、贺兰山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浅浮雕和深浮雕的手法,展现出了宁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这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成为了宣传宁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传承技艺,发展文创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边喜龙还十分注重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玉雕人才。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尽管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学生,但最终从事玉雕行业的却不到20人。他分析原因,主要是玉雕行业培养周期长,学生们往往需要五年以上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而且就业性价比相对不高,这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为玉雕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当今旅游文创产品日益火爆的时代,边喜龙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计划。他认为,旅游文创产品应该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和文化符号,这样才能具有独特的魅力。他以贺兰石、贺兰山岩画等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创作品,如精美的打火机、富有特色的茶壶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游客喜爱。他还计划未来制作文房四宝等文创产品,将玉雕艺术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玉雕艺术。
本报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