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月17日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引发舆论热议,尤其是对“杭州六小龙”的讨论,更让营商环境、民企创新的话题再度升温。那么,会后各方都关注了哪些关键点,对于我们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精彩观点
应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落到实处。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我们广大企业家的信心和底气。
应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避免和克服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甚至别有用心、混淆视听等各种错误倾向和认识。
参会企业家来自哪里
民营企业座谈会的与会者中,有一位来自宁夏的企业家,他就是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他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我们信心的巨大提振。可以说,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我们广大企业家的信心和底气。”
彭凡口中的“信心和底气”,正是舆论最为关心的内容。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民营企业家,有的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的来自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但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凸显着中国经济发展之“新”。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企业家,分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仁荣、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他们所在企业的总部分别位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大省(市)。发言企业家代表的,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的一部分力量,也代表着全国各地受益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而提升了“信心和底气”的市场经济参与者。
各省都在做什么
对于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底气”,各个经济大省都有自己的措施办法,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做法:
广东,支持民营企业唱主角。这个主角,是创新的主角。广东大力推广深圳的“六个90%”经验做法(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江苏,保护民营企业积极性。这两年,江苏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先后出台了1.0版、2.0版的免罚轻罚规定,最近又升级出台了3.0版的免罚轻罚规定。
浙江提出,力争今年将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提升到“三个80%”的水平。“三个80%”即:“4+1”专项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统筹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每年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接受央广网专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座谈会对提升民营企业信心、增强民营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看到了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决心,本次会议极大地提振了各方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民营企业将成为创新突围的重要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海平指出,应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避免和克服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甚至别有用心、混淆视听等各种错误倾向和认识。
《经济日报》金观平专栏指出,当前,民营经济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面临一些前进中的困难、局部性的问题、暂时性的挑战。这样的困难不是无解的。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关于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话题热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各地民营经济相关会议召开,针对民营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政策措施也将不断出台。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郭朝先所言,应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落到实处,坚定发展信心,强化全局意识、系统观念、法治精神,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努力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