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 民生领域多点突破 2025年02月27日  皇甫世俊

前言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两个“不允许”在内的多个政策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聚焦点往往遍及多个领域。包括新质生产力、文化建设、交通物流、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恰恰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奶农的好消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对于正遭受市场波动困扰的奶产业来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让奶农看到了新的机会。对于“灭菌乳国家标准”,早在2024年10月8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就发布了对1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改的内容并公开征求意见。其中,GB2519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中的复原乳相关内容被删除或修改。这意味着,国产灭菌乳产品(主要是纯牛奶、超高温灭菌奶)将告别允许使用复原乳的时代。

换句话说,厂家对于鲜牛奶的供应需求更大,而有条件的家庭牧场,可以通过自己加工产品,服务冷链范围内的用户,更好地消化牛奶产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地,中国奶业上游产能过剩局面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

都市农业怎么干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文旅+农业,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的“都市农业”吗?

上观新闻引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曹祎遐的观点:“可以通过引入艺术产业打破农业生产性功能边界,创造可持续经济增量。”加快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可以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文旅IP,与艺术工作者深度合作,通过故事营销等方式创造产品溢价。”

根据封面新闻的报道,成都今年将以建园区、优集群为重点,推动农业“立园满园”聚力聚势壮大“4+6”都市农业产业,实施农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行动,提档温江国家农科园、天府农业博览园等9大园区,打造“园中园”示范场景,培育“有根企业”。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快递进村”这件民生实事进行持续部署和推动。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快递进村”工程,2023年强调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2024年要求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说,这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部署,将有利于补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促进农货进一步链上大市场、拉动消费增长。

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8%。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举措,将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助力农村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升级提质,让农民在村里就能享受到电商带来的便利。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缪锦春认为,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缪锦春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颠覆性技术的推动、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在这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有所作为,不应置身事外,致使农业新质生产力滞后发展。“对于经济社会落后、基础设施陈旧地区,譬如西部地区或贫困山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蓄势待发。有的地方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质,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自然根基;有的地方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气息,可以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使文创产品融入科技因素,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等。”

对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经济日报发文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有正确的方法论。要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不搞“一刀切”;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事实上,农业农村受多重因素影响,也出现新趋势新特点,对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耕广袤的农村,分类施策,多想办法,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能。

精彩观点

可以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文旅IP,与艺术工作者深度合作,通过故事营销等方式创造产品溢价。

深化快递进村将有利于补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促进农货进一步链上大市场、拉动消费增长。

有的地方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气息,可以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使文创产品融入科技因素,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等。

要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不搞“一刀切”;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