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长在朋友圈晒结婚照,算起来毕业至今未谋面过,有时会有些时光碎片,带着陈旧光晕闯入梦境,会让我困惑:那个七月溽夏凌晨五点送我至校门口、僵硬拥抱沉默流泪的班长,是否真的在我的世界出现过,这一切会不会只是我的臆想。在留言板摁出一句“你小子还是庸俗了”,想了想,像强作的亲密,删掉,又打了一句“新婚快乐!”又觉得过于陌生,删掉,最后只是点了赞。不晓得,多年未曾联系的他,在看到这条点赞通知时会作何感想,或许他还记那些年、那些事,可这大段大段坚硬的实体空白,又该如何轻描淡写地逾越。
一次饭局中,碰到了相隔数年再度会面的友人,一句“好久不见”被“哪有好久不见,朋友圈我都有看的”瞬间稀释尴尬,可隔着屏幕的友谊,所谓“点赞之交”已被默认为友谊体系中最低阶的存在。从星标朋友到取消关心,从微信置顶到删除拉黑,从秒赞秒回到孤独横线,不再需要过多阐释,这场由社交软件中的位置变换生出熟悉的情谊迁徙路线,起点到终点的故事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不再需要体面的告别,孤独横线就是彼此在这个世界的休止符。
输入法不会骗人,字母缩写仍然是她的名字,手机密码不会骗人,拇指的肌肉记忆稳健如初,外卖地址不会骗人,默认楼牌号还在唐徕巷,很多时候情谊就像歌词里说的:“解散后各自有际遇做导游,接受了各自有路走”,朋友圈封面的定格成了构成最后记忆的画像。它既是每个人打造人设的社交场,也是情谊墓志铭般最后的停驻地。不需要记事本,日期表列里大段的灰色地带,足够将回忆拉长至以年为单位的时光隧道中。不管是不愿记起,还是真的忘却,文字和影像永远比记忆坚挺,它掷地有声地叩问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过联络,这段情谊算不算已经彻底失去。
很多人晒出的美好生活,恰恰因为生活大部分没那么美好。览山公园的打卡地,傍晚暴雨后天际的“日照金山”,骑行健身的运动手表轨迹图,都是人们在同平淡生活的抗争。当无法从一份充实的工作和庸碌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感时,说服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种满足感描绘给别人看。点赞代表认同,留言是其进阶,如果此时对话框出现闪动,大概率会是一句涵义不明的“最近如何?”你不会明白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想你了还是想到你了,还是借机攀谈的巧妙话头,又一场文字的社交博弈,为了避免错会,礼貌且冰冷的“还行”足以终结还在襁褓中的对话,将所有尴尬的可能性扼杀在最开始的地方。人们需要的是浅显的情绪价值,而不是鞭辟入里的深刻拷问。是的,你越界了。
偶尔有新加的朋友,随意点开其朋友圈一直往下拉,会诧异的发现他竟然全部可见,毕竟在一众“三天可见”“半年可见”里,“全部可见”太难得了。一个月前他去奶奶家果园摘杏子,配图可以看到树梢上翠绿的足印,踩满了整座山,似乎还可以望到溪水的反光和层层星际,那些独属于幼时农村的回忆,像是节日时撒下的晶莹碎纸;2023年时他失恋了,发了“单身快乐”的朋友圈,虽然后面有“加油”的鼓舞表情,但我想他应该走过了很长一段失落……像偷偷潜入他人个人史的游客,近十年的光景和重要节点在其中一览无余,欣赏其生活姿态之余,也为其难得的敞亮而敬佩。但仅此而已,并没有太多勇气想去结识,只是这样观望就好。
多是南辕北辙,少有殊途同归。朋友圈像一部兴衰史,从年轻时无所不言的激越,到中年时世故的稳健,和班长的故事只是我成长中的缩影之一,那些旧人,我晓得自己并未真正忘却,与其说各有各的幸福,不如说各有各的求而不得,但是,已然参与过你的这段人生,我已知足,彼此机缘巧合偶遇又错开,回想起相遇那天,我仍然会选择认识你,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个点赞背后的情绪涌动,也不必知道,时至今日,我都深谙这是人生常态。
感谢你曾出现在我生命里。
李泱(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