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惊蛰后,万物始发声。2025年全国两会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释放出以消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需求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结构性挑战、消费潜力的释放仍面临多重制约。在此背景下,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核心抓手,更是中长期增强经济韧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一、全方位扩大内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制约
内需是支撑大国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是内需的“主战场”,投资是内需的“加速器”。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当前扩大内需,既有自身优势,又面临着诸多制约。
(一)扩大内需具有的优势
从消费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消费规模仅次于美国(6.3万亿美元),达到6万亿美元;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2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服务化趋势。2024年底,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8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连续多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24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带动下,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除了大宗消费增长较快,服务消费增长也较迅速,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3016元,比2023年增长7.4%。未来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从投资看,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65万亿元,投资发挥了对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作用。消费和投资形成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二)消费和投资面临多重制约
1、潜力释放受阻,结构性矛盾突出。(1)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一是收入增长放缓。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低于疫情前水平,中低收入群体增收乏力,消费倾向下降。二是财富分配不均。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46,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强但支付能力不足。三是社会保障短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支出占比低于发达国家,加之就业不稳定,居民预防性储蓄率居高不下,2024年储蓄率达40%,抑制即期消费。(2)供需结构性错配。低端过剩与高端短缺并存,传统消费品产能过剩,但健康养老、智能家居、文化体验等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国货品牌竞争力待提升,如高端化妆品、精密仪器、生物制药等部分产品依然依赖进口,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任度不高。(3)城乡与区域消费失衡。2024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3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781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5531亿元,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农村消费基础设施滞后,县域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40%,耐用消费品普及率仅为城市的一半;消费场景单一化,中小城市及乡村缺乏多元化消费场景,数字化服务渗透率低。(4)消费环境待优化。消费者是商家“上帝”的地位并未实现,假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电商平台上,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问题屡禁不止。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售后服务不到位,维权成本高,商品质量纠纷处理周期长,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虚假宣传、货不对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然存在,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安全消费的市场环境仍有待优化。
2、有效投资不足,体制机制制约明显。(1)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传统动能衰退。基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传统“铁公基”项目趋于饱和,部分领域投资回报率下降,如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利用率不足50%。(2)房地产投资下降明显。2024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住宅投资76040亿元,下降10.5%;办公楼投资4160亿元,下降9.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944亿元,下降13.9%,致使土地出让收入缩水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3)民间投资信心不足。预期不稳: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0.4%,2024年民间投资为257574亿元,下降0.1%,民营企业对经济前景、政策连续性存在担忧。融资难融资贵的约束: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信用贷款占比不足30%,银行“惜贷”现象普遍。(4)投资结构失衡,新兴产业支撑不足。传统行业占比过高,制造业投资中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超40%,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虽快但规模有限,如2023年新能源投资增长25%,但占总投资比重不足10%。(5)科技创新转化率低。202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研发投入强度2.68%,接近发达国家,但成果转化率仅30%,制约高技术产业投资效益。(6)体制机制障碍待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跨区域投资项目审批难、协调成本高,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投融资机制僵化:PPP模式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收紧,基础设施REITs市场规模有限,仅占存量基建资产的1%,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7)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芯片、高端机床等关键领域“卡脖子”“牵鼻子”问题突出,制约产业升级投资信心。(8)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局部冲突和战争、大国间博弈、技术封锁导致产业链外迁压力,外商投资增速放缓。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11339亿元,同比下降8%,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8263亿元,同比下降27.1%。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消费的扩大和投资的效益,而且影响着国内循环的畅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当前消费与投资的问题本质是“需求不足”与“供给低效”叠加的产物,需通过结构性改革打通堵点、激活潜能。唯有在制度创新、政策协同、市场活力释放上形成合力,才能让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主引擎”和“稳定锚”。
二、全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增长
2025年全国两会为扩大内需擘画了清晰的行动蓝图: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供给与需求双向发力、市场与政府协同共治。在这一进程中,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环境优化“三管齐下”,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通过有效投资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让居民“能消费”。一是构建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探索技术、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二是千方百计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压力,释放“消费安全感”。四是稳就业保民生。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支持,稳住就业基本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适应产业升级的能力。
2、优化消费供给结构,让市场“有好货”。一是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实际需要,以高质量供给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推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培育高品质消费品牌。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发展国货精品、老字号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品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服务消费新业态。扩大健康、养老、文旅、教育等服务消费供给,推广“互联网+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完善碳积分、碳标签制度,引导绿色消费成为新风尚。
3、创新消费场景,让需求“活起来”。一是壮大数字消费。推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拓展智慧零售、云展会、沉浸式体验等新场景;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规范发展。二是激活县域消费。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数商兴农”,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挖掘县域消费潜力。三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枢纽,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四是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4、破除消费堵点,让环境“更友好”。一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商品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简化消费纠纷处理流程,降低维权成本。二是放宽消费领域限制。有序取消汽车、奢侈品等领域限购措施,优化进口商品通关流程,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三是强化政策协同效应。用好财政政策,加大消费券、以旧换新补贴力度,重点向低收入群体和绿色智能产品倾斜;用好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产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5、扩大有效投资,让经济动能更强。一是聚焦新型基础设施,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推进数字基建,如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建设、AI人工智能,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支撑;升级传统基建,如优化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布局,发展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系统,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二是强化产业升级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突破芯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支持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发展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灯塔工厂”和智能供应链网络。三是激活民间投资,释放市场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完善PPP、基础设施REITs等投融资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四是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五是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六是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改革开放纵深突破,中国内需市场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而且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执笔:沈国琴)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