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焦点
以财产性收入为支点撬动消费潜能,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
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等
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动方案执行落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了8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等,直接引发了舆论、股市等领域的强烈反响。那么,舆论场如何看待这一方案,又在期待哪些效果呢?
扩大需求放在首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首位,同时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方案》共30条,涉及面广,操作性强,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或许会有立竿见
影的反应,还有助于加快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稳定经济完成今年乃至中期目标也有重要作用。《方案》充分体现了人民性,是民众期盼已久呼吁已久的特大利好消息,值得高度肯定高度点赞。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方案》以财产性收入为支点撬动消费潜能,展现了资本市场的枢纽地位和政策设计的系统性。这种资本市场
与消费市场的联动设计,或将开启“财富效应—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新增长闭环。
多位证券业内人士表示,《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消费政策的全面升级与创新。《方案》覆盖多元消费场景,有望广泛促进各细分消费品类发展。随着消费政策陆续落地,看好2025年大消费板块的基本面与龙头股估值重估行情。
低空经济值得关注
在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方面,《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深圳市航空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超尘对媒体表示,《方案》的发布意味着低空消费正式成为国家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低空消费作为新兴消费领域,不仅为低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
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也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方案》的发布将加大消费级无人机在文旅、航拍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有助于低空文旅项目的推广,将进一步拓宽文旅休闲业态,鼓励更多新兴文旅项目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文旅景区活力。
无人机企业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孙立业表示,《方案》可以极大提升低空领域市场潜能,激发低空飞行热潮,形成新的增长点,对于提振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是极大利好。也可以推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快速崛起,基础设施、无人机研发制造、无人机运营服务与市场应用等领域均会迎来爆发。
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申万宏源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袁豪表示,《方案》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强调了住房消费也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案》的提振对象,包括“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近期消费行业呈现政策底、信用底、需求底三底叠加,房地产行业及其产业链也值得积极对待。
国泰君安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丁丹认为,随着《方案》发布,家用器械及消费医疗器械有望全面受益。政策鼓励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等,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有望对家用医疗器械的增长起到提振作用,2024年已有部分省市将家用医疗器械纳入以旧换新名单。
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表示,《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应对举措,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扩大学龄人口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因此他判断,未来地方政府或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随着政策落地,我国居民养老与生育意愿有望回升,进而释放相关产业消费活力。
多措并举推动落实
对于《方案》的执行落地,在3月1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提振消费需要各方面政策协同发力,《方案》中提到,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各项经济社会政策都要体现促消费的政策导向。这之中,既有项目投资、财政资金、工会经费、消费帮扶等实打实的资金投入,也有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金融信贷、统计制度改革、休息休假权益保障等相关政策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专门文件,强化金融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
的资金需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陈勇嘉表示,将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惠民生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本报记者皇甫世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