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近期发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计划由市财政安排800万元,对在银川市范围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的主办企业,按照观众规模和人均消费情况给予奖补,每站次最高奖补200万元。通过财政奖补鼓励更多优质演唱会、音乐节落地银川,此举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增长,同时也是银川市提升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但要看到,发展演唱会经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政策从落地到见效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短期引流之时也关注到长期效益,以阶段性政策适配、演出市场培育协同,释放演唱会经济潜在动能,构建起本土文化品牌与生态。
观点①
补贴政策或将分阶段撬动消费
各地补贴商业演出的政策各有侧重,有补贴演出公司的,补贴直接成为公司利润,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演出公司引入商业演出的积极性。另一种则是补贴票价,按照实际销售票价补贴观众,降低观众的支出成本,提升演出市场的活跃度。
两种侧重各不相同,初期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从银川的具体内容来看,补贴演出公司的方式,更注重演出数量的提高。当然,具体的效果,还取决于银川的交通基础设施、临时交通管理能力,以及城市接待能力和城市宣传密度。当这些因素综合奏效时,我们才能看出最终的效果。
这个最终效果,一定活跃的文旅市场以及强劲的消费活力,从而带动更多投资加入赛道。如果在今年夏天能看到预期中甚至是更好的效果,我们就能规划下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投入。这种累加效应会进一步带动城市品质提升,甚至会产生网络爆点,为下一波的消费热点提供动力。
因此,我们看到的初期政策,既可以理解为一种试水,也可以理解为组合拳的第一步。外地城市的经验已经证明,活跃发达的文化旅游市场,对于城市消费的提振作用立竿见影。我们需要有更强的“政策密度”,通过综合施策和关键领域投入,带动文化产品品质提升,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观点②
演出经济崛起需要耐力与合力
演出市场热起来是个渐进的过程,即便有了政策支持,效果也不会立刻显现,需要耐力与合力。
目前,银川演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像一个初学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认真落实每一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培育本地演出企业至关重要,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要向这个方向倾斜,以加快本地演出企业专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速度。
自然,演出市场发展不仅仅是企业之责,亦需其他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旅游部门可以将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活动与旅游线路相结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交通部门要保障演出期间交通顺畅,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停车场,方便观众出行;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安保……各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才能为演出市场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质演出资源。
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短期内确实会有经济带动作用,而当演出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后,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所以长期来看,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比如将银川打造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核心城市节点,以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让银川各类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稳健发展中实现以文旅促消费的目标。
观点③
激活本土文化力量,实现特色突围
城市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出台促进政策补贴演出主办企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地演艺市场的长远培育,让本地演出活动多起来、活起来,让来银川看演出变成吸引游客的有效抓手。
演唱会带来的好处无须赘述。在本年度各地演唱会排期已经就绪的情况下,银川更应培育市场。这既包括积极对接举办外部演唱会,也要不断培育壮大本地演出力量,同步发力,让演出市场先热起来,各方面都做好准备,更多的演出才会选择银川,落地银川。
银川有着众多的本地演出团队、文化工作者以及文艺产品,最终都需通过这些来展现文化的力量。近年来,像览山剧场民谣音乐节、贺兰山顶开音乐会这样的本地活动,已经形成自身品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资助,以类似活动为平台,吸纳外地演出元素,通过明星加盟,既能以我为主,也可以带来相应的流量,从而激发人们对音乐的热情,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城市变得更好玩,让游客能够记得住。
在家门口看到一线明星的演唱会,的确让人兴奋,但回到实际,更应该培养本地的演出力量和品牌,实现常态化的全覆盖的演出活动。用较小的资本撬动更大的蛋糕,形成独有的演出品牌,这样才能更具可持续性。
皇甫世俊 刘薇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