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产量
2024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73.6万亩
其中 蔬菜65.59万亩 瓜8万亩
产量182.07万吨
其中 蔬菜153.58万吨 瓜28.49万吨
内供/外销
2023年蔬菜总产量141.8万吨
完全供应本地市场15.2万吨
其中 批发市场供应12.2万吨 农超直采直供3万吨 其余126.6万吨
蔬菜全部外销到周边及南方城市
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9.3%
拓面提质
成功争取冷凉蔬菜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以2亿元中央资金撬动13亿元社会投资实施6大工程
通过3年时间着力构建“两核·一轴·三片区”总体空间布局
银川气候冷凉,土壤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农作物病虫害少,在良好气候条件加持下,种出来的冷凉蔬菜味道鲜美、色泽鲜亮、脆嫩多汁,成为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
当前,我市按照效益优先、集中连片、发挥优势原则和调优调强、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优势区域聚集,加快建设“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2024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73.6万亩(其中蔬菜65.59万亩,瓜8万亩),产量182.07万吨(其中蔬菜153.58万吨,瓜28.49万吨)。全市冷凉蔬菜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的供应格局。
远销国内外 打造亮丽名片
冷凉蔬菜,又叫喜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25℃。和内蒙古、河北、黑龙江、云贵高原等全国重要的冷凉蔬菜产区相比,银川不具备规模优势,但胜在品质优、品相佳,这主要得益于“天蓝、水净、地绿”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3月下旬,贺兰县习岗镇五星村的宁夏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冷凉蔬菜基地开始了一年的忙碌,起垄、播种、覆膜,工人分工合作将一株株菜苗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该企业2020年开始种植冷凉蔬菜,主打产品是菜心为主的精品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00亩增加到今年的1500亩,整个种植周期内菜心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基地负责人罗杰说,每年这个时候开始种植第一茬菜,一年种5~6茬,有菜心、芥蓝等品种,预计4月上旬第一茬鲜菜即可上市。
像鲜丰农业一样主打菜心种植的供港菜生产企业银川共有53家、生产基地58个,面积9.0万亩。多位种植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市场,银川的冷凉蔬菜备受青睐,其色泽鲜亮、脆嫩多汁、口感甘甜,是全国同类菜品中的佼佼者。我市多年来也坚持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茬口,一年四季因时安排,早中晚熟科学搭配,实现按季节上市,分品种销售,蔬菜产品的商品性得到大幅提升,不仅畅销粤港澳大湾区,还出口迪拜、蒙古等国,成为银川又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目前,银川的冷凉蔬菜种植主要分为春季设施蔬菜(1月至6月)、夏季露地蔬菜(5月至9月)、秋季露地蔬菜(7月至10月)、冬季设施蔬菜(7月至12月)等四个茬口。夏、秋茬主要以露地蔬菜生产为主,面积约46.4万亩、总产量约91.2万吨,是我市冷凉蔬菜的主导及优势;冬、春茬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面积约13.6万亩、总产量约50.6万吨。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为主,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为辅的生产布局,以及“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的供应格局。
精管理重技术 实现量质齐升
“苗好一半收”。育苗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选好种、育好苗,再加上科学高效的管护,能有效提高育苗效率,实现冷凉蔬菜高产。
眼下正是露地蔬菜和温室蔬菜育苗的黄金期,宁夏天缘种业有限公司育苗大棚内绿意盎然,各类蔬菜瓜果种苗正茁壮成长。工人们搬运着一盘盘菜苗,穿梭在温棚各处。企业有关负责人石彦龙介绍,今年截至目前,企业已收获2500万株订单,包括西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30多个品种,80%的种苗销往本地,20%的种苗销往兰州等地,每年育苗量达6500多万株。
近年来,通过冷凉蔬菜全产业链建设,我市冷凉蔬菜规模化经营、商品化处理、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已走在全区前列。例如宁夏天缘种业有限公司推行“龙头企业牵头+基地示范+合作社参与+农户种植+订单化收购+品牌化销售”的乡村振兴致富模式,可以快速及时在种植户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动我市冷凉蔬菜不断“更新升级”。
设施大棚是我市冷凉蔬菜的重要“战场”,目前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8.5万亩,设施农业园区231个(500亩以上62个,1000亩以上43个),以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兴庆区为重点区域。由于设施大棚打破了季节界限,实现一年四季生产,且空间易于改造,也带动我市智慧农业发展。在宁夏天缘种业有限公司温棚里,自动洒水、移动苗床、自动升温、自动降温等设施设备和智慧化技术随处可见。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近年来,我市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建设施蔬菜基地推广应用番茄、辣椒、黄瓜等主栽蔬菜优良品种,集成推广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蚯蚓生物、“三零”绿色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提升了瓜菜作物单产水平,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
产业集群发展 快速走向现代化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2023年蔬菜总产量141.8万吨,完全供应本地市场15.2万吨,其中批发市场供应12.2万吨、农超直采直供3万吨,其余126.6万吨蔬菜全部外销到周边及南方城市,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9.3%。
外销过程中,品牌成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我市十分注重构建品牌矩阵,打造了银川供港蔬菜、西(甜)瓜、越夏番茄等一批品质优、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如良田镇西红柿、兰光村辣椒、丁北村西芹、金山村西瓜、上滩村韭菜等。而在2024年,灵武市“郝家桥萝卜”金凤区“宝翠西红柿”“兴庆草莓”“月牙湖蜜瓜” “永宁香芹”还获评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面提升了银川市蔬菜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好看、好吃、绿色、安全”的银川菜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市民的首选菜、当地市民餐桌上的“明星菜”,也成为了全国高品质蔬菜的代表。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银川市推动冷凉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高标准设施建设数量少,老旧温棚改造缓慢,春提前、秋延后大型拱棚建设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其次,全市冷凉蔬菜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设施蔬菜仍以分散经营为主,产业规模化不足,供应不稳定,无法满足大市场大流通需求。目前仅有越夏番茄、供港蔬菜种植相对集中,大部分基地种植品种多,单品规模较小。
而从长远来看,我市蔬菜产业还存在产业链条不长的问题,蔬菜加工以净菜配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大部分蔬菜基地(园区)没有预冷库及配套分拣车间,7月至9月瓜菜集中上市,主要依靠外销,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易出现“菜贱伤农”现象,市场风险矛盾突出。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市于2024年成功争取冷凉蔬菜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以2亿元中央资金撬动13亿元社会投资,实施6大工程,通过3年时间,在产业集群范围内,着力构建“两核·一轴·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建成以银川为主导,辐射全区的冷凉蔬菜产业集群,着力向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方向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冷凉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冷凉蔬菜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