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贺兰山下绽放“紫色光芒” 2025年04月02日  闫茜

今年6月,第32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将在银川举行。

贺兰山下,历经40余年耕耘、10多年快速发展,曾经“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的戈壁荒滩,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并打造出享誉国际的“紫色经济”。一群酿造“紫色梦想”的人,正在为宁夏葡萄酒走出国门、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努力奋斗。

不断“出海”与国际接轨

过去,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虽然在国际葡萄酒顶级大赛中屡获大奖,但也曾一度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酒香也怕巷子深,获奖虽多,销路却难以打开。

“近几年,经过政府助力、国际合作,市场逐渐拓展,葡萄酒的出口规模逐年增长。目前,产品已销往40多个国家,从2020年主要覆盖东南亚等市场,逐渐扩展至如今的法国、瑞士等欧洲传统葡萄酒市场,销售额也稳步上升。”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3月16日至18日,2025年杜塞尔多夫葡萄酒与烈酒展举行,为期三天的酒展吸引了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200家参展商汇聚一堂。贺兰山东麓产区10家酒庄的60余款红酒集中亮相。“贺兰山东麓出产的酿酒葡萄以‘香气发育完全、糖酸协调’闻名,这次多位欧洲经销商都在现场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将宁夏美酒引入本土市场。”迦南美地酒庄庄主王方说。

王方介绍,为进一步支持酒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近年来,政府积极助力酒庄“走出去”,免费为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认证、基础信用认证、出口商品品牌认证等涉外商事认证服务。“比如帮助符合标准的企业纳入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企业认证名录,获得专用标识,可以优先参加地理标志产品专项会展活动,能够提高葡萄酒的产品溢价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合作,为我们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王方说。

“2024年,我们准备向外开拓国际市场,但企业人员对于葡萄酒出口监管政策、通关申报业务流程一知半解,对产品能否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存在顾虑。”宁夏源点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生海回忆,当时,海关部门上门提供一对一业务指导,解决了企业的难题。“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能尝到我们酒庄乃至整个产区的葡萄酒了。”

串起乡村振兴“致富链”

3月31日,记者来到志辉源石酒庄。品鉴大厅、休闲广场、存储窖……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酒庄,处处呈现古风与静谧之美,从全国各地前来的红酒爱好者络绎不绝。酒庄旁边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内,野营基地、亭台楼阁、健身跑道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人们很难想到,这两处“网红打卡地”都曾是一片“砂坑”。“17年前,庄主积极响应号召,在经过矿坑荒地改造、植被景观再造、水网布局等一系列建设后,种下了第一茬酿酒葡萄,这片酿酒葡萄的面积如今已扩大至3000亩。为这片葡萄地默默奉献的,大多数都是附近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村民,这些年大家都换了房、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志辉源石酒庄办公室主任杨莹介绍道。

志辉源石酒庄少庄主袁园回忆,2014年,该酒庄被列为贺兰山生态修复项目之一。“我们与政府携手修建了公园,将生态修复与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了集文化运动休闲区、体育运动场馆区、休闲娱乐度假区、农业观光体验区等于一体的休闲胜地。去年,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游客达20万人次,酒庄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袁园介绍道。

来自昊苑村的苏金萍是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负责人。曾经,苏金萍以种土豆为生,如今,她掌握了赤霞珠、霞多丽、美乐等多个葡萄品种的种植技术,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每个品种的生长期、采摘期、用水量等不同,基地主要采取‘分片式’模式开展种植,便于管理、提高效率。”说到葡萄种植,苏金萍头头是道。短短几年,她完成了从一名家庭妇女到葡萄酒产业技术骨干的蜕变。

如今,志辉源石酒庄已成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二级酒庄,因葡萄酒产业致富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收入近1/3都来自葡萄酒产业,仅镇北堡镇就先后建成20多家酒庄和12家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其中,志辉源石酒庄每年为当地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3万元,贺兰山东麓推进以葡萄酒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将产业融合的红利实实在在留给农民。”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