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一叶知秋,一物窥史 ——读《全球史的九炷香》 2025年04月08日  禾刀(湖北)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由埃及经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在作者杨斌看来,全球史不仅仅是跨越地域意义上的千山万水。全球史的“一个本质属性便是跨文化”,哪吒形象在中国的演进生根落地便是最好的例证。学界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的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其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罗;另一个是克利什那。”伴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克利什那与哪吒俱伐罗携手“走进”中国。不过,二者形象在中国经过“适应性改造”,合二为一,并顺应了中国倡导的孝道文化。

作者还发现,哪吒这一形象在中国的呱呱坠地,并非完全继承于印度神话的衣钵。通过对莲花符号史进行溯源分析,作者认为埃及才是最终的源头。古埃及莲花元素传到印度后,通过当地文化的融合逐渐凝聚出“三个重要的象征意义:王权、复活、儿童”。这三重意义是哪吒文学形象在中国改造诞生的重要根基。也可以说,哪吒形象在中国的形成,是埃及、印度以及中国等国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反复交融演变的结晶。

如果说哪吒是基于文化传播层面的全球交往史典范,那么本书所述的沉船和龙涎香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交往。南海沉船考古成果进一步佐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南亚、印度洋乃至西亚交流的重要性。龙涎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其驱动力来自权力上层,再具体点说就是来自嘉靖皇帝。出于炼丹目的,嘉靖帝四处搜罗龙涎香,他的这一执着偏好,大大推进了朝廷上下对这种特殊贵重香料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间接推动了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动,也无意中为后来葡萄牙人殖民澳门埋下了历史伏笔。

综观作者笔下的全球交往史,虽然媒介载体各异,但落脚点无一例外还是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征途上,文化、贸易、交通工具、上层决策机构、货物、货币,以及各种天灾人祸都是人类发展史的变量,都可能叠加演变,进而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

在我看来,人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交往,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并且有的相互影响其时间跨度之大远非一般人想象。如今,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火爆出圈,这不仅是现代电影工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交融,也体现了历史的变迁与重构。而在这之中始终不变的,是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生命力,深邃且包容。

禾刀(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