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鲍淑玲)4月8日,记者从银川市工信局获悉,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推动工业经济高效供给、集约发展、绿色驱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增添动能。截至目前,银川市工业能耗强度在全区地级市中指标最优,“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提前完成,以年均6%的工业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10%的工业增加值增速。
“我们不断加强节能形势预警调控,坚持‘月监测、季调度、半年通报’工作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专项节能监察,查找企业能源利用薄弱环节,规范企业合规用能和高效用能。”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出台节能减碳政策,对于年碳排放总量超过2.6万吨且碳排放强度年度下降5%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实施节能降碳项目减碳量,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紧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政策机遇,宣讲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鼓励企业应用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装备改造升级,累计更新设备2000余台(套);鼓励企业退出产出效益低、资源消耗高、产能过剩的生产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用能、用地等资源空间。“十四五”以来,已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800万元,推动23万吨低效产能完成退出,减少能源消耗1.8万吨标准煤,促进生产要素向能源资源利用强度低、效率高、效益好的行业聚集。
同时,银川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数字化经验和供需市场“双促”、优质服务商和技术“双引”的数字化转型“银川路径”,率先成立银川市工业互联网联盟,蒙牛宁夏全数智化工厂获评全球首个乳业“灯塔工厂”,全市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近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近64%,均位列全区第一;优化“建库-培育-创建-宣传”梯度培育工作方法,指导园区、企业筑牢长板、补齐短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