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4月09日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任务部署,从国家战略层面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作为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下,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势赋能。

教育是生产力质态创新发展的基础动力

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没有教育的支撑和发展,科技和人才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营造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体来说,从微观层面,要健全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教育供给,基础教育提优扩质,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力基础。在中观层面,坚持以质量、需求和成果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建立更满足现代化需求、更高效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宏观层面,要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一流的教育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外部动力。

科技是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核心要素”这一定位也深刻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科技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产业塑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质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跃升。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固化、基础理论研究存在“卡脖子”等问题,必须要以科技为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动力引擎。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占领创新发展的高地。从社会层面,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既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制度层面,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及市场服务,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人才是激发新质生产力活力的关键力量

高素质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工作为导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畅通人才合理流动的通道,释放人才的创造性生产效能。再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壮大先进科技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最后,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支持和鼓励人才潜心钻研,以人才驱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良性循环通过对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同频共振,相互赋能,一体同构,通过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优势,共同塑造生产力质态升级迭代的坚实基底。通过科技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生产要素革命性变化的过程,最终实现传统生产力向优质生产力转变。因此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才有利于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堵点卡点。当前,从DeepSeek模型大放异彩到踏着风火轮横空出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数字孪生技术打破了中国电影史的票房纪录,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和一大批的青年科技人才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硬实力”,也充分彰显了我国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突出成效。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未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奋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主动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激发创新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执笔:李逸雯)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