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宁夏黄河湿地的历史变迁(二) 2025年04月09日  鲁人勇

现有洲岛滩涂

宁夏现有黄河滩涂3万余公顷。分为三种类型。

一为河心滩,由主流、岔河分割而成。以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银川市贺兰县,石嘴山市平罗县为最多,因水位高低而变幻无常,一场洪水,就发生增减、位移,故很难准确统计。枯水时约有300个,大小不等。其中以青铜峡鸟岛为最大。1967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原广武城区淹没成为水库区,由于黄河泥沙沉积,逐步形成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总面积4000余公顷的湿地,湖沼相间,草灌密布,为候鸟栖息、繁衍极佳之地,被称为青铜峡黄河鸟岛湿地。鸟岛之东为黄河主流,岛之西为岔河,宽约30米,在广武旋风槽东交汇于主流。

二为河边滩涂。分布在平原地段黄河两岸,在防洪堤与河槽之间。左岸长约270公里,右岸长约230公里。滩涂宽500米至3000多米不等。正常水位时,湖沼、草地、林木、稻田相间。城市所在地段,多已开发为湿地公园或水道景观。

三为滨河大道外侧湿地。滨河大道,是在原有黄河防洪堤基础上建成的一级公路。2010年7月6日建成通车。其左岸北起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西桥头,南至中卫市沙坡头水利枢纽;右岸北起灵武市临河镇石坝村,西南至中卫市下河沿;沿岸连接宁夏平原10个县级行政区。除个别段落,滨河大道大多数建在旧防洪堤上,全长508公里。路内侧为河边滩涂。外侧除建成50~100米的绿化带,还有宽度不等的湖泊、沼泽100万余亩。

唐代的千金大陂

唐人李吉甫的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在灵州所属灵武县下,有这样一段记载:“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千金陂,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汉渠……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唐灵武县在今青铜峡市邵岗镇。同书的怀远县下又有记载,县西北四十里有千金堡。根据这两条记载可以确定:这个长湖南起永宁县望洪镇靖益村海子湖,北至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走向与西汉的黄河主流相同,也与今天的典农河相近。显然,它就是西汉的黄河故道。

七十二连湖

《乾隆宁夏府志·艺文》卷二十一以《连湖渔歌》为题,列有5首诗。其中第二首为田霖作:“闲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不知罢钓何村宿,一棹青蘋欸乃歌。”这是七十二连湖最早的出处。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七十二连湖,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今天的各种著作均说七十二连湖在“银川周围”,实际在老银川城之西、唐徕渠与包兰铁路之间。南起今吴忠市青铜峡市连湖农场,为“龙头”,有一个“周围数十里”的大湖,名叫“老鹳湖”,又名连湖。北端到了今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当时叫西湖。中间数十湖或断或连。《乾隆宁夏府志》卷三共记载有49个湖名,分布在玉泉堡、宋澄堡、靖益堡、曾刚堡、宁化寨、杨显堡、丰盈堡至丰登堡,其中:驾马湖、鹰食湖、张家湖、段子湖、上湖、瓦一湖、官湖、孟家湖、周家湖、化牙湖、下湖,皆在丰盈堡、丰登堡一线。还有几十个无名小湖,都是唐代千金大陂深处留下的遗存。

民国年间的湖泊

1935年,宁夏建设厅派人实测,按比例绘制渠道、沟道等多幅地图,将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湖泊大都绘入图中,并收入次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此后十多年变化不大。因此,民国年间宁夏黄灌区的湖泊情况比较清楚。湖泊密度最大的有3个地带:

一是唐徕渠西15公里地带,南起今连湖农场,北至贺兰县暖泉农场,其中今金凤区境内水域、陆地各占一半。二是惠农渠两岸狭长地带,宽10公里左右,南起永宁县鹤泉湖,北至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基本是一湖连一湖,多是黄河改道形成。三是汉渠以东狭长地带,汉渠地势高,其东皆洼地,故形成诸多湖泊。

1936年《宁夏省水利专刊》记载:“巴浪湖,在金积县城东约十里至二十里之间,周围约二十余里,既为各湖汇归之,亦为境内最大之湖。”按1935年实测后所绘地图估算,巴浪湖水面超过15万亩。《宁夏省水利专刊》还记录有牛毛湖、苏盖湖、温渠湖、北官湖、南官湖、杨家湖、吕家湖、套子湖、方家湖、鞑子湖、冯家湖共11个湖名,面积在2000~3000亩,都在巴浪湖周围,人称“河东七十二连湖”。1953年扩建排水沟,水域变成可耕地,遂成立国营巴浪湖农场。

鲁人勇/文

策划/李建宁 李振文 陈玲

本期执行/李振文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