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如意湖社区,阅览室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位拎着布包的老人,步履虽略显蹒跚,身姿却十分挺拔,他就是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党员张凤贤,居民亲切地称呼他“笔记爷爷”。
“笔记爷爷”之名,源于张凤贤长年笔耕不辍的学习笔记。他拎着的布包里装着两样宝贝:一支陪伴了他10多年的钢笔,还有已经写满了16册的学习笔记。这些笔记字迹清晰,内容充实,详细记录着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历次全会的重要精神,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学习心得。“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写下来才能入脑入心。”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每天,张凤贤在阅览室里缓缓坐下后,先是戴上老花眼镜,然后从洗的有些发白的布包里拿出笔记本,开始一天的学习。社区工作人员史娇回忆说,有一次下大雨,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天气,老人肯定不会来了。然而时间一到,张凤贤撑着雨伞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阅览室的门口。“党员学习就像吃饭睡觉,一天也不能中断。”老人质朴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
党组织关系转入如意湖社区6年来,张凤贤创造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全勤记录”:24次党员大会、72次支部活动、12次专题学习,他没有缺席过一次。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认真时,老人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认真地说:“入党时宣过誓的,‘积极工作’这四个字,是一辈子的事。”
老人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从《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上剪下重要文章,精心粘贴到剪贴簿里。看到关键内容,他还会一笔一画地誊抄下来,因为老人始终坚信“笔墨过处,记忆生根”。翻开老人泛黄的剪贴簿,仿佛打开了一个个时光胶囊: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到《求是》杂志重要文章,从脱贫攻坚特稿到载人航天纪实,每则剪报旁,他都用蝇头小楷写下“学习三问”——“国家为什么部署?党员应该怎么做?我能贡献什么?”2018年至今,老人坚持每天制作两张剪报卡,他说:“学习要像裁缝量体裁衣、绣娘穿针引线,把党的理论编织进生活肌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老花镜片上,折射出的光芒,恰似信仰在岁月长河中闪烁的粼粼波光。
“孩子们,你们知道共产党员的员字怎么写吗?”在社区宣讲会上,张凤贤举起长满老年斑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一个‘口’加个‘贝’,每个党员都要像对待宝贝那样守护誓言啊!九十年人生路,我悟出个道理,咱们党的理论不是天上的云彩,而是地里的种子。我这把老骨头,就是要把这些金种子一粒粒埋进年轻人心窝里!”如意湖社区成立“蒲公英”宣讲队后,张凤贤积极报名加入,他精心编写通俗易懂的宣讲材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惠民政策等内容融入邻里家常,已累计开展微宣讲50余场次。
如今,“笔记爷爷”张凤贤的16册学习笔记已成为如意湖社区珍贵的“红色教材”。他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凤贤用最纯粹、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空洞口号,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着坚守。正如他在笔记扉页写下的那句话——“党员的身份,是一辈子的责任。”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