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种菇大棚变“绿色充电宝” 一块地赚两份钱 2025年04月14日  梁小雨

今年,银川的蘑菇将住上“光伏房”。投资1.44亿元的贺兰县新平绿色种养殖循环及绿电标准化园区项目将于下半年投入使用,在这片拥有63栋温棚的农场,将打造一个集棚顶式农光互补绿色种养循环的产业发展项目,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农业新图景。

近日,在项目建设现场,两百余名工人身着荧光安全背心,在成排的光伏板下穿梭,数十组弧形钢架被铆合成银色棚顶,工人将铆钉与钢梁的撞击声,谱成塞上春耕的铿锵序曲。该项目位于贺兰县习岗镇,4月初开工,计划4月底并网发电,7月建成大棚、开始种植菌菇。

“这里每寸土地都在打两份工!”宁夏贺兰工业园区运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彦喆介绍,项目计划建设设施拱棚63座,附架12MW分布式光伏,总占地面积225亩,建设工厂化高密度水产设施7万余平方米。

园区今后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即弱光绿能数智化菌菇大棚、鱼菜共生工厂化养殖以及光伏板发电。其中,弱光绿能数智化菌菇大棚是贺兰县重点打造的冷凉蔬菜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将基于传统菌菇生产技术,在弱光节能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升级,形成“弱光+智能+高效”的生产模式。例如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动态调整菌菇生长温度;利用AI算法识别弱光环境并智能调节光照强度;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大棚运行情况和蔬菜产量。

王彦喆介绍,项目建设采用国有企业投资“搭台”、专业化民营企业“唱戏”的合作模式,推动当地“农业+农文旅”产业链发展,积极带动本地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四季休闲钓虾等配套产业发展,通过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城乡融合联农富农的综合效应。项目建成后,预计光伏发电年收益约800万元,养殖罗氏沼虾年产约2400万尾,预计带动周边就业200人。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