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兴庆区中山南街街道清和社区,一扇居民楼与幼儿园之间的“堵心门”,终于在“老刘管事”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下被拆除。
事情是这样的,辖区一幼儿园与公路局三号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出入口,早晚出行高峰时,接送孩子的家长与上下班的居民“狭路相逢”,喇叭声、抱怨声不断。幼儿园老师无奈:“家长的车堵在门口,孩子接不进、送不出。”居民更是苦不堪言:“下班回家像闯关,几分钟的路能堵半小时。”
其间,虽然社区多次协调,但空间有限、需求冲突,矛盾始终未能根治。这时,“老刘管事”志愿服务队队长刘国华站了出来,他和队员蹲在门口观察了3天,发现症结在于大门狭窄导致人流车流“打架”。有人建议增派保安疏导,老刘却摇头:“治标不治本,不如拆了大门,把路彻底拓宽。”
征得各方同意后,老刘白天扛着工具带头施工,扩通道、装隔离栏,晚上蹲在监控室调试设备,发现护栏角度影响电动车进出便连夜调整。20天里,他的工装沾满泥浆,嗓子喊到沙哑,还因为总忘了按时吃饭瘦了几斤,居民劝他歇歇,他咧嘴一笑:“早一天完工,大伙儿早一天舒心!”
施工期间,老刘还自掏腰包出施工费用,给工人买饭送水,网格员来感谢他,他总说:“你们只管忙工作,这些小事我来做。”
4月9日,出入口彻底改造完成,西侧是幼儿园专用通道,家长接送孩子井然有序,东侧是居民出入通道,早晚高峰畅通无阻,还有摄像头24小时守护安全。居民王阿姨竖起大拇指:“路宽了,走路都带风!”幼儿园园长更是感慨:“老刘拆掉的是门,打开的是民心。”
“一扇门的变迁,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清和社区党委书记杨成军说,老刘向大家证明,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难的“堵点”也能打通,再旧的“心门”也能敞开。
其实,老刘的付出远不止这些,因为热心,他被居民选为百姓调解员,每日穿梭于楼栋之间,无论是帮老人提重物,还是化解积怨已久的邻里纠纷,只要是居民的事,无论大小他都管。“老刘管事”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有退休职工、热心商户,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的调解,小区设施的维护,社区活动的组织,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人问老刘图啥,他答得朴实:“大伙儿笑脸多了,社区和谐了,那就好。”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