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银川市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通过“一夜修一路”,及时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全力完成交通畅行“顺心”实事,保障市民安全出行。这种利用夜间集中施工、次日恢复通行的道路维修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百姓生活的干扰。不过,在保障城市运行的同时,还应将预防性维护机制重视起来,真正将道路“病灶”带来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一夜修一路”维护城市基础性运转。年久失修的道路出现破损、塌陷、鼓包等病害不仅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对广大市民出行也带来安全隐患,利用夜间高效修路,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通行效率,也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关怀。此外,“一夜修一路”还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它要求相关部门对道路状况进行精准摸排,科学规划维修方案,确保施工的高效与安全。
消除道路安全隐患是我市民生“十心”实事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前期摸排走访,今年最终确定了首期北京路(陶然巷~满城街东侧)路北快车道、南薰路(正源街~唐徕渠)路北快车道、凤凰街(贺兰山路~泰和巷)路西一个车道、凤凰街与康平路路口两侧等路段,进行整体铣刨维修,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这种模式通过错峰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日常通勤的干扰,体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考量。
“一夜修一路”现象本质上是城市治理能力的晴雨表。其必要性在于应对突发需求的应急价值,修路讲求高效快速,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也要建立预防性维护机制,实现道路维修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转变。这需要重构道路维护的模式,将预防性养护纳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优先序列,更需要城市规划者以动态视角重新审视道路空间分配,让每条街道都成为承载民生福祉的“毛细血管”。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