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青铜峡之名的由来 2025年04月16日  鲁人勇

青铜峡之名,无人不晓。历代文人多有吟诵:“铜峡中间两壁蹲,何年禹祠建山根。”相传大禹治水到此,疏凿了河道,兴建了灌渠,后人就盖成禹王庙来纪念他。“古塔排峦云作阵,长河入浪翻空。”民间流传有穆桂英征西夏的故事。据说,这里的一百零八塔,便是她安葬一百单八将的故冢。“峭壁岈嶙相对峙,银川锁钥此称雄。”这里山河交织,地势险要,是银川平原的南大门。“高峡出平湖,塞上缀明珠。”如今,这里建成了拦河大坝和水力发电站,更是今世胜往昔。

青铜峡之名从何而来?对此,历代史志均无释考。现代专家学者也无见教。现提出一种看法,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引出更确切的答案来。

今青铜峡,东汉时叫上河,后来又叫过青山峡、上河峡、峡口。称青铜峡已是明代中叶,最早见于《嘉靖宁夏新志》(下简称《新志》)。该书卷一“山川”条说:“峡口山,城(即宁夏城,今银川市)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间,古名青铜峡。有古塔一百八。”这里说得很肯定:青铜峡是个古名。然而“古名”的记载出自何处?《新志》接着说,“宋张舜民诗:‘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原来,“古名”的根据仅此一诗。但《新志》抄录这首诗时,却有致命的一字之差。据《宋史·张舜民传》:元丰四年(1081年),张舜民随高遵裕征西夏,“辟掌机宜文字”,跟随大军由庆州(今甘肃庆阳)、环州(今甘肃环县)而至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确实写有“白骨似沙沙似雪”及“官军斫受降城(灵州城)柳为薪”之句。因为这两首诗,张舜民被人告发而谪官。《宋史》未载两首诗的全文,但《仇池笔记》却有详细记载,“张舜民通练西事,稍能诗。从高遵裕西征返回,途中作诗曰: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青冈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此外,《甘肃新通志》辑录的《甘肃杂记》引用这首诗时,也用的是“青冈峡”。由此可以证明,《新志》引作“青铜峡”是错误的。

一字之差,相去数百里。从各种史籍来看,青冈峡本在甘肃环县洪德之北,位于环江上游,控扼环、灵大路。这条大路,就是著名的“灵州大路”或“灵州道”。元丰四年,宋朝五路大军共50万征西夏,只有两路曾到灵州城下。一路是刘昌祚,他率5万兵由镇戎军(固原)经鸣沙抵灵州;另一路就是环庆经略使高遵裕,有步骑8万7千,由环州北进,经韦州攻灵州城下。当时为了配合进军,还在环州、韦州、灵州沿路设立了急递铺,以传送军情、公文,转运粮草军械。张舜民那首诗,是兵败后返回途中所写,因而有“青冈峡里韦州路,白骨似沙沙似雪”之句。他既未到达青铜峡,“韦州路”也不经过“青铜峡里”。一言以蔽之:青铜峡是个“古名”一说毫无根据。

《新志》将青冈峡误作“青铜峡”字,估计系传抄之误。青冈峡的“冈”字,在正史中就有3种写法,其他史料更不用说。有的用“岗”,有的用“刚”,多数用“冈”,还有的用“钢”。几经传抄,“冈”容易变“同”,“钢”稍不注意便写成了“铜”。而青冈峡这个五代、宋代时十分重要的地名,在元代之后又逐渐消失了。《新志》的作者大概不知其在洪德稍北,便误定在明代的峡口了。但是,《新志》对此毕竟没有把握,所以又在卷三《所属各地·中路灵州》中,含糊其词地注了一句:“青铜峡,疑即今之峡口也。”其本意还是在说:青冈峡可能就是今天的峡口。

从此之后,各地方志竞相传抄,有的还将张舜民那首诗加了个标题:《峡口吟》。但是,人们都忽略了这个“疑”字。所以,青铜峡一名的由来,纯属以讹传讹。尽管如此,这个地名已经沿用了数百年。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将这个人人熟知的地名再更正过来。而张舜民的那首诗,倒应引起注意,切不可再把它当作是吟青铜峡的“峡口吟”了。

鲁人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