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134.24平方公里 城市“会喝水” 发展有韧性 2025年04月21日  李鲲鹏

当前,银川市圆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三年目标任务,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134.2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范围比例达到42.4%,城市防洪标准、天然水域面积比例、可透水面积比例、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等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实现了“点”上成景、“面”上出彩、示范片区成势、标杆项目亮眼,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品质升级

我市聚焦公园、学校、小区等领域,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拓展融入其中。当天,在银川市凤凰街(大连路-沈阳路)带状海绵公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进行植绿施工作业及道路硬化、道砖铺设施工。据悉,凤凰街隧道的坡差,为海绵公园建设雨水花园形成了有利条件,将依坡分层种植不同植被,把雨水汇集到雨水收集池中,在减少内涝风险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绿化用水。

凤凰街(大连路-沈阳路)带状海绵公园沿凤凰北街两侧延伸,总建设面积达9.8公顷,通过樱花、桃花、杏花与银杏、松树的科学配植,构建“春观花、夏纳凉、秋赏叶、冬见绿”的四季景观序列,形成“一季一景”的生态画卷。作为银川市小微公园海绵化改造提升工程示范项目,此处带状公园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今年,我市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优生态、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202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包括内涝积水治理、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等不同工程类型在内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7个,总投资69.7亿元。完成贺兰山东麓拦洪库提标改造5处、水系综合治理114公里,建设海绵型道路40公里、雨水管网62公里、海绵公园3565亩、海绵学校19个,修复增加雨水调蓄空间73万立方米,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修复,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明显提高。

智慧化管控体系为发展注入“水动力”

走进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检测我市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设施运行情况。目前,平台的功能模块已全部上线,顺利通过了第三方测评验收,建立了实时监测+预警管控+全域评估的监测评估体系,实现数字监管、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全过程监管。“我们打造了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评定及信息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撑。”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我市在城市新建或改造建筑、广场、公园绿地等项目中,配建小型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建设分散小型雨水回用设施2882立方米,收集雨水后就地利用。建设CSO调蓄池和雨水调蓄池,将雨季合流水和雨水集中收集,经过再生水厂净化后用于沟道生态补水和城市杂用;结合海绵公园建设和湖泊水体改造,新增雨水自然调蓄空间。2024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共计31.76万立方米,为城市发展注入“水动力”。

同时,多维度系统化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实施改造“+海绵”工程,总计完成50个老旧小区、13个新建小区、43处公园绿地、19所中小学的海绵化建设与改造,新建雨水和CSO调蓄池35.5万立方米,增加雨水自然调蓄空间37.7万立方米,整治内涝积水区段15个,治理水系沟渠114公里。

经内涝风险评估,银川市建成区范围基本达到10年一遇以上内涝防治标准,其中兴庆区西北部、兴庆区东部局部雨污分流改造区域以及金凤区北部、金凤区南部、金凤区中部局部雨污分流改造区域基本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改善了城市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本报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