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短托养老 如何“托”起晚年幸福? 2025年04月21日  吴戈 刘薇 周志翔

银川已有13家养老机构开办“短托养老”服务。市民政局将此视为一种新思路,称将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服务内容,探索更多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银发经济正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在各地花样翻新的举措中,清晰可见社区正成为银发经济发展之第一落点,同时,培育新产业以及嵌入更多服务业也在协同推进。

观点① 银发经济,社区应为第一落点

对“家”的羁绊,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因此,很多老人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是在社区内养老。据调查,当前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如何发展“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解决好老年人生活圈、身边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养老相对于其他的养老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就满足了当下老年人在家中养老的需求,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方式,和随时都能回家的便捷,都会让老人有着十足的“安全感”,从根本上减少老年人的心理焦虑,让他们更愿意融入养老体系当中,更利于养老产业的发展。

再者,对于社区来说,除了能为老人提供便捷的服务之外,以社区作为主体,更能发挥出社区基层工作的优势,相关部门能够根据社区日常基层工作中了解的辖区内老年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整合相应医疗、生活等资源和供应,更精准、更贴心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这既能提高养老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更能为社区的商业服务带来更多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正规的养老机构,在各个环节就能将那些“不良发育”的“坑人”商业,逐渐挤出市场,从制度和管理的角度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让社区银发经济成为银发经济良性发展、促进消费的有效切入点。

观点② 创新由需求而生,培育新产业

对银发经济发展来说,培育新产业是一个重要动力,而新产业的诞生,往往源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以银川“短托养老”服务为例,它的出现既满足了老年人对专业照护的需求,又让他们保持与家人联系,精准回应了双职工家庭痛点。包括此前出现的陪诊服务等,亦是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老年人就医难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均属于由需求推动的创新服务,不仅方便了老年人,从市场角度看,也是在开拓细分赛道,吸引社会资本与从业者涌入,培育和塑造新的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型。

产业向哪个方向发展?往往在实践中逐渐明确。当社区成为银发经济第一落点后,在与不同家庭高频次接触中精准捕捉其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服务实践可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素材。比如医护康养,社区医院已不再是唯一选择,更精细的分类服务正成为社区服务,甚至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

创新由需求而生,培育新产业是必由之路。但培育和塑造新产业不易,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企业要深耕市场,紧紧围绕需求开发更多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社区则需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产业与居民需求深度融合。

观点③ 嵌入更多服务业,开发潜在市场

深度开发银发经济潜在市场,除了基本的医疗、护理等生活需求外,老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社交娱乐之追求,让旅游、兴趣教育等服务业有了更多嵌入的机会。

银发经济不仅涵盖传统的养老服务,还逐渐渗透到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旅游、金融科技等多个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经济体系。围绕传统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养老金融、教育服务等基本产业,这些服务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给市场提供足够多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需要企业针对老年人推出产品。例如,老年旅游市场要推出定制化、慢节奏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受到老年人群体欢迎。这需要市场化不断探索,用市场竞争打磨出靠得住的产品和模式。政府则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服务质量,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发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就业和消费,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服务业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服务等,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能创造新的消费群体,实现养老与服务业双赢,由此产生的人才缺口也会为职业教育带来机遇和更明确导向,促进相关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吴戈 刘薇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