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位于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的石油魂民间藏品展示馆就会迎来客流高峰,解说员吃紧,不少在附近遛弯的居民便主动“客串”,向参观者讲解石油人的故事。
展示馆有何吸引力?“石油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市民在这里了解石油精神,那股子干劲儿又回来了。”负责人颜淑勇作出解答。
挖掘“独家记忆”
颜淑勇原是长庆钻井总公司银川石油机械修造厂办公室主任,退休后,一些岗位、工种撤销了,曾经住过的老基地也荒废了,“感觉没根了。”颜淑勇无比惆怅。在两年前长庆油田燕鸽湖基地内各社区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中,他的感慨引起共鸣,在场的多位退休职工都有相似的失落感。
该基地内共有6个社区,居住的大都是在油田工作过的人。于是,大家商量组建一支石油魂老年艺术团,用文艺节目凝聚人心、延续石油文化。团队成立几个月,就有多人加入,各种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一次,喜欢收藏的颜淑勇将原来工作生活时使用的老物件拿到排练室,让大家参观,没想到激起了他们的回忆,不少团员也纷纷拿出以前物探作业用的检波器、洛阳铲,钻井用的榔头、边铲,采油用的管钳、扳手,生活用的淋浴器、锅碗瓢盆等老物件以及工作证、书籍等。慢慢地,东西越聚越多,更衣室都放满了。于是,大家便动起开设一处展示馆的念头。
长庆油田宁榆工业服务处得知此事后,将一处300平方米的空置房屋免费提供给艺术团,鼓励他们打造展示馆,并在硬件设施上给予帮助。
有了地方,颜淑勇的动力更足了,他和几位艺术团团员一起,重返曾经工作生活过的老基地,从断壁残垣中淘物件。在马家滩的宁夏石油技工学校挖出印台、墨盒,在大水坑基地找到饭盒,在十八公里农场收集到农耕用具,在九公里物探处寻到数据手册……石油魂民间藏品展示馆就这样成型了。
推开展示馆大门,时空长廊、书画创作室、石油文化室、红色底蕴室、老物件室一应俱全,从上世纪50年代起的历史和故事,在这里都能看到。很多居民参观后也热情高涨,积极捐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一位老人拿来自己的唱片机,这是他年轻时的最爱,在工作空闲时就听听歌,无论搬家多少次都带着。居民王献恩的父亲去世了,他收拾遗物时,发现一个用布包着的老旧光荣证,日期写着1959年,“这本光荣证就是奖状,是工作表现突出才能获得的荣誉。”他将光荣证捐给展示馆,“这是父亲的经历,也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记住走过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王献恩说。
步步皆历史,处处有故事
展示馆每天下午开放,几位艺术团团员主动当起讲解员,马会英就是其中之一,起初颜淑勇为大家写好讲解词,但是他们基本不用。“每个时期我都经历过,每件物品我都用过,可以说如数家珍。”马会英随手拿起一个水壶介绍起来。
原来,它看似普通,却为石油人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那时,单位冬天取暖的烟囱用不完,有手艺的“能人”便用两截铁皮烟囱,敲敲打打制成水壶,下班再用两张水票换一壶热水回家做饭,方便又快捷。“这壶长得丑,但很结实,用了十几年都没坏。”马会英笑着说。
韩国林常常帮助展示馆打扫卫生,擅长美术的她捐了一幅《采油女工》画作,画中女工眼神坚定、面带笑容。“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就是我们的青春。”韩国林说,在油田干了几十年,有些场景闭着眼都能画出来。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石油物探政研课题优秀成果选编》一书中,收录了杨学庆七八篇研究成果,让他高兴的是,这些成果不但被展出,也为后辈的工作指明方向。
朱立民有很多奖状,1994年的一张泛黄荣誉证是他最珍视的,如今也放在了展示馆里。当年,28岁的他所在的钻前安装队,要在沙漠上竖起40多米高的钻井井架,靠人力逐层组装钢梁。大家需在10厘米至20厘米宽的角铁上来回行走,风大的时候,整个井架像秋千一样晃。“井架安装需要十几天,遇到恶劣天气时间会更长,那地方荒凉,我们就住在附近的老乡家,挤大通铺。”朱立民回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自己也因此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一套套早已泛白的石油工作服、一本本翻到发皱的学习笔记、一把把生锈的工作用具……展示馆里步步皆历史,处处有故事,目前已有1000多位居民捐赠了7000多件物品。这还没有止步,谁家翻出老物件,也会陆续拿到展示馆,让它们成为更多人共情的纽带。
一次参观就能寻到一种力量
照片是记忆的缩影,800多幅老照片陈列在展示馆墙面,从黑白到彩色的色调变迁,清晰勾勒出石油工业的发展轨迹。这些照片,也都是居民们拍摄的。
其中,颜淑勇拍摄的一组《土法上马》相片引人注意,生动再现了当年石油工人自制炼钢炉加工零配件的奋斗场景。照片中,几位工人围在一起,经过翻砂、锻压、焊接、加工等工艺,制造出能代替进口货的零部件。“照片中的几位工人经常来展示馆,以前那么精神的帅小伙,现在也老喽。”颜淑勇打趣道,大家是互相陪伴几十年的老朋友,如今情谊依然深厚。
居民梁建合指着照片墙上人拉肩扛、汗流浃背、翻山越沟的火热工作场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拍的这些照片,是为了让下一代进一步了解父辈为石油工业发展的辛勤付出,这就是工人力量。”
九旬老人郑发山常常到展示馆转一转,在志愿者的搀扶下,他细细观赏每件物品,“我也捐了几样,每个东西都承载着太多回忆,能在里边看好几个小时。”
展示馆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众多社区的居民,有曾在油田工作的建设者,有满腔情怀的成年人,有附近村庄的农民,有天真懵懂的孩子,他们或来重温过去的岁月,或来了解历史文化,或来开展研学活动。看到这些场景,捐赠者满心自豪。
参观结束,讲解员会邀请他们写一段寄语。“作为曾经的参与者,我骄傲,我自豪。”“石油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一次参观就能寻到一种力量,留言册上写满了参观者的感悟与表白。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