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宁夏共有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榜,“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军名列其中。“花儿”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和即兴编唱的风格深深扎根于宁夏民间,而张建军更是将“花儿”唱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用歌声和真情唱出了这片土地的山水诗意,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与“花儿”结缘
张建军,1964年出生于宁夏盐池县,现已退休。1986年,22岁的张建军从部队复员进入盐池县文化馆工作,由此开始接触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资料。“那时候我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歌谣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被‘花儿’这种独特的民歌形式所吸引。”张建军回忆道。
真正让张建军走上“花儿”演唱道路的,是两位关键的引路人:时任宁夏歌舞团团长的艺术家安妮和民族音乐学家刘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安妮老师,她那充满激情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正式学习‘花儿’的演唱。”张建军说,“后来,在刘同生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花儿’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演唱技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张建军系统学习了宁夏“花儿”的演唱技巧与理论知识,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们就像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花儿’艺术的大门。”张建军感慨地说。
西北文化的缩影
“花儿”是西北地区流传甚广的民歌形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宁夏“花儿”又叫“干花儿”或“山曲子”,旋律婉转优美,节奏开阔起伏,展现了西北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
“‘花儿’的演唱通常保持曲令不变,但歌词即兴编唱,这种灵活性让‘花儿’充满了生命力。”张建军介绍说,“这种即兴编唱的能力,是‘花儿’歌手的必备技能,也是‘花儿’的魅力所在。”
2006年,“花儿”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建军也成为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忠实守护者。“‘花儿’不仅是音乐,更是西北文化的缩影。它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也传递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张建军说,“花儿”的曲调高亢悠扬,歌词质朴动人,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精神风貌。
守正创新,融会贯通
多年来,张建军搜集整理并熟练掌握了《黑猫卧在锅台上》《尕妹弹的是口琴子》《模样儿咋这么俊了》《一心想着你咧》《船姑娘》等数百首宁夏传统“花儿”曲调。这些曲调,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宁夏的山山水水之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宝贝,我必须把它们学好、传好。”张建军说。
张建军的“花儿”演唱独具特色,主要以尖音为主,并融合了古老的苍音唱法,做到了尖音和苍音的熟练转换。“尖音高亢嘹亮,清脆悦耳;苍音低沉浑厚,富有韵味。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花儿’的魅力。”张建军解释道。
与此同时,张建军还对过于古老、拗口难唱的原生态宁夏“山花儿”进行了新的创编。“在保持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我主要在节奏和旋律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在演唱中融入信天游、爬山调的技法,老调新唱,使创编后的‘山花儿’旋律更加流畅,唱词愈加优美。”张建军说。
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张建军还总结出了一套利用形体表演传达“花儿”唱词意境的演唱技法。“这套技法突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听众范围,使‘花儿’在具备欣赏性的同时增强了传播性。”张建军说。
让“花儿”绽放新芽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军深感责任重大。“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只有让‘花儿’在年轻人心中扎根,它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张建军说。
为了扩大“花儿”的传播范围,2013年,通过张建军的积极争取,盐池县文化馆建立了“宁夏山花儿非遗传承教室”。“这个教室成为了‘花儿’爱好者的交流学习平台,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花儿’爱好者前来学习。”张建军说,“宁夏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的千余名师生主动前来听课研学,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张建军还常年下基层、进社区,坚持举办公益性的群众“花儿”培训班,累计举办30余期,社会反响很好。“希望通过这些培训,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花儿’,让这门艺术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张建军说。
2020年8月,张建军又创办了“宁夏山花儿红领巾传承班”,专门培养青少年“花儿”歌手。为了使孩子们尽快入门、爱上“花儿”,他编创了数十首适合青少年学唱的“花儿”,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快乐活泼,深受青少年喜爱。张建军还经常带着小学员开展进校园、进敬老院、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歌声吸引了广大群众走近“花儿”,爱上“花儿”,主动传播“花儿”。
张建军用40多年的坚守与创新,让“花儿”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