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彭学明做客宁夏图书馆 和读者一起聊聊文学那些事儿 2025年04月23日  吴璇

4月19日至20日,2025第五届塞上书香节暨“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在宁夏图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彭学明受邀而来,以《好的文学不负遇见》为主题,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故事和文学创作心得,带大家走进文学的世界。

好的文学能照亮生活

“好的文学有很多特点,它既要有艺术美感,又要传播真善美,最重要的是能照亮生活、点亮人生,影响大家的思想。”活动中,彭学明如是说。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讲了几个真实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彭学明本人的。彭学明小时候生活在南方一个贫穷的村子里,他特别喜欢读书,一边干活一边看书,常常导致煮煳了饭、炒焦了菜。在书里,他找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滋养着他,让他最后走出山沟,成了作家,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

彭学明讲的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固原西吉。2008年,他到西吉调研时认识了一个农民作家。这位农民作家以前是个街头混混,整天无所事事,还小偷小摸。有一次,他偷了两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了把书“推销”出去,自己就先看了起来,结果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努力改变,尝试写作,最后成了农民作家。对于这个故事,彭学明感慨道:“好书就像一盏灯,它能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你,在你身处黑暗的时候照亮你,在你疲惫的时候鼓舞你,让你变得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变得强大。”

用创作展现文学力量

活动中,彭学明还结合自己的代表作,包括长篇纪实散文《娘》和长篇小说《爹》,分析了文学创作是怎么影响现实和社会的。其中,《爹》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父辈的苦难和尊严,让乡村养老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娘》则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从女性的角度讲述家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度。

从早年在大山里和文字相伴,到如今作品引起众多读者共鸣,彭学明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文学是怎么成为抵抗遗忘的武器,又是怎么在代代相传中延续爱和责任的,让读者在文字里重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互动交流,共话文学未来

活动现场,热烈的气氛贯穿始终,互动环节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琳琳问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AI写作会不会威胁到文学的初心?”对此,彭学明自信地回答:“AI可能会模仿我的写作风格,但它模仿不了我经历过的、听过的、内心带着生命回响的那种声音。”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表达,AI目前还难以真正触及到文学的灵魂。

在活动最后的签赠环节,彭学明给每位读者都写了专属的签名寄语。他认真地写下真诚的话语,传递着对读者的关心和对文学的热爱。这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的文学对话,在多次自发的掌声和深度提问中圆满结束。

本报记者 吴璇/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