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描绘了银川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生动景象。4月初,银川市印发《关于坚持和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实施方案》,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为讲好多民族亲如一家的银川故事,写下了重要一笔。
近年来,银川市民族工作创新不断、亮点纷呈,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加快推进,一批特色经验做法走向全国。深厚的民族团结传统、广泛的群众支持以及坚实的工作基础,持续擦亮“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进一步推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走深走实。
生产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发展在一起,创业在一起。在银川生活的少数民族经过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生活互动的沉淀,形成了和谐融居、精神相依、共建家园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追求,这也是多年来银川民族工作深入推进、塑造品牌的成果。在社区、在农村、在工厂、在学校,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发生,让“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成为值得骄傲的城市品牌。
经济发展是“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关键力量。在多民族的经济互动中,居民的生活质量更高,家庭财产的底子更厚。为了提升特色产品销量,为了让基层居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每一次经济往来、商业互信、项目合作,背后都是彼此的信任与尊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可分离、紧密相关的共生关系。只有持续发展经济,推动共同富裕,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的民族工作,才能将多民族亲如一家银川故事书写得更加生动。
和谐融居、协同治理是“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关键一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密度交流,才能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多年的实践,社区和谐融居、协同治理,成为多民族亲如一家银川故事里的温暖亮点。银川也涌现出一大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特点,银川的城市包容、开放态度、友善互信,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将这样的好经验、好方法持续推广,让更多群体参与其中,用好互联网平台,讲述更多更好的多民族亲如一家银川故事。
党建工作是“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关键抓手。民族团结工作突出的社区,一定会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党支部的成员信念坚定、无私奉献、懂得倾听,最能感知基层工作的脉动。也正是因为他们多年的勤奋工作,才能获得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我们要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纽带,为“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增添新的注脚。
银川的发展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奋斗,无数事实也在告诉我们,只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扩大“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各族群众凝聚到谋发展、促融合的整体节奏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未来才更有奔头,“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内涵也会更加丰富,这座城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