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一米经营线发力 驱动市容与繁荣蝶变 2025年04月28日  吴戈 周志翔 刘薇

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为契机,兴庆区综合执法局推出“一米经营线”柔性管理模式,允许商户在店外一米距离内合理整齐地摆放商品。据报道,该局专门成立巡查小队,主动排查环境隐患,积极协调解决门头审批办理、设施维护、邻里纠纷等实际问题,意在广泛推广这条“一米经营线”。

政策调整作用不小,在烟火气与秩序感之间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也透露出从管控到服务之治理理念更迭。城市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商户和消费者能从这“一米线”内获得什么?这很值得多维度解析,对兴庆区而言,用好“一米线”这把标尺亦是其积聚和释放商业势能之必然举措。

观点①

放管结合,改善城市治理与营商环境

“一米经营线”不仅是外拓了商户的经营空间,更是为市场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外摆经营对于商户来说,可以展示商品、吸引客流,增加营业收入。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在新的消费场景里感受城市的气息。可以说,“一米经营线”的政策,充分展现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该项政策是否能落地,是否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价值,最核心的要求是既能放得开,也要能管得住。用放得开为商户提供更多空间创新经营,用管得住对相关部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才能平衡好烟火气与品质感,兼顾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做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在这道“既要还要”的考题里,如何让热闹的市集不扰居民安宁?如何让外摆摊位不失品质格调?说到底,离不开城市管理者对政策的精心运营、科学维护,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巡查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和标准等等,以精细化管理实现秩序洁净与烟火活力之平衡。通过精准施策在划定的空间边界中守护秩序,在提升商品品质与服务水准中彰显格调,让消费体验既有“烟火气”又有“精致感”。以更精细的治理呵护城市烟火气,让每一处外摆都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消费活力必将在这烟火气中不断升腾。

观点②

调整策略,打造特色鲜明的经营场景

兴庆区商业底蕴深厚,但身为老城区,曾一度失去夺睛亮点,如何重拾往日繁华?划出“一米线”正是个契机,也是个目的。

很长一段时间,兴庆区都是城市商业中心,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消费群体。居民对本地商业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他们的消费习惯让商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但问题也在这里,客流不流失才有足够的消费基数和调研决策依据。从城市治理与营商环境改善角度看待这条“一米经营线”,是放管结合激发商业活力之举;从公共空间和资源利用角度讲,则与兴庆区自身独特优势紧密相连。

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城市更新项目,兴庆区成功升级硬件,打造出多个特色街区,成为吸引商家和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作为“软件”的服务,此时需要同步跟进。划出“一米线”,无论对成熟商圈,还是特色街区,都是增益,可以让那些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经营场景,延伸出新的业态。合理规划和使用公共空间,对背街小巷里的经营者们更有吸引客流之作用,而对消费者来说,兴庆区老巷子多,若有玩有看也有购,City Walk就多了去处,添了漫步、探索之趣,消费体验自然提升。

消费者,尤其是居民对本地商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是为“势”,城市商业借势而上,不只相关部门有所考虑和规划,商家们也自会行动起来自发创新、升级,这是另一股“势”。两股“势”紧紧钮和,兴庆区可发展的商业空间,能覆盖所有“一米线”内外。

观点③

延伸业态,催生更多消费新体验

“烟火气”也是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有效“名片”,而这样的特征更多体现在街头巷尾,商业外摆不只是静态的展示,同样也能带来丰富多样的城市“烟火气”,进而带来更多的消费业态。

商业外摆是门店实体之延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摆地摊,“一米线”政策出现,相当于承认了商户对门前空间的合理使用权,以此为外摆松绑并重新规范,即可高效利用空间。商户在线内摆摊售卖,打破了房屋的空间隔离,这一突破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消除,也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近年来流行的“City Walk”,游客们就为体验一座城市的市井气息,高楼大厦并不新鲜,车水马龙也无趣味,反倒是街头巷尾的民生痕迹,体现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城市给游客展示的内容,也是城市特质的体现,让本地消费者和外来游客,一同增加体验城市的机会,也是带来更多消费机遇的有效手段,毕竟促进消费的目的,是让更多销售额留在线下。

城市商业活力体现在街头巷尾,实施“一米线”外摆,可以为商家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建设特色街区,也需要相应的外摆区域,兴庆区近年来老城区更新工作走在前列,这方面值得积极尝试,有序管理之下,也可能催生更多新业态,让城市商业空间得到拓展,进一步丰富消费市场。

吴戈 周志翔 刘薇